——《中学生文学课》试读感受
文/经年_川
首先,我极其荣幸能的够成为《中学生文学课》丛书的小小试读员,感谢编者团队和各位老师们的信任。
当我拿到编缉部寄送来的书籍时,我一下子就被封面简洁素雅的排版所吸引。每本书的书封上都有符合本书主题的彩绘,色彩所表现出来的古朴与典雅向我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翻开内页,于漪老师的演讲稿中,深刻阐述了“厚植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性;编者的话里,“以史为线,以识为点,以研为法”的宗旨为全书注入了极具价值的精神内核。
现今市面上有许多举着“大语文”“文学课”旗帜的丛书,各有千秋,但本书却以清晰的框架脉络、突出的重点、严谨的词措和研究方法的教学,让我真正觉得这是一套对中学生而言有益的书。“知识拓展”与“研究示例”板块是亮点,使本书不仅具有实用性和参考价值,更鼓励中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觉探索、严谨求实的治学习惯。各类文献的选摘都符合每一编的主题,相当于在基础知识之上给予了广大中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既能拓展视野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又能在一本本专著中体悟历代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精神,令我受益匪浅。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希望读者把它(这本书)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当中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本好的启蒙书无疑会影响他们的一生。那些氤氲在墨香里的浪漫主义情怀、深沉的爱国思乡之情、不偏不倚的士人傲骨以及忠贞清廉的君子品质,是千百年来大浪淘沙留下的文化瑰宝,用文化去滋养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刚形成的中学生,帮助他们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我想,这亦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我徜徉在李太白五光十色的梦里,与张若虚共赏一轮明月,携杜子美之手踏过满目疮痍的山河大地,叹一场岁月无情,家破人亡。我愿和高适一同驰骋疆场,与昌龄共望大漠孤烟,纵马在塞北白雪里豪饮,唱着肆意少年郎,风流天下闻。我看见那字字句句里流转着精神文明的光辉,艰深晦涩的古籍中埋藏着无数人或平淡或快意或失意或传奇的一生,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把诗意留给了历史,把风骨留给了后人——我想这些,便是文学的意义。
“以练促学”也是本书的特色。各位老师精心编题,具有导向性的题目能够让读者更快、更好地掌握重点,有目标地去阅读,而非囫囵吞枣。
总而言之,本书将理性的研究与人文熏陶相结合,既有作为工具书的实用性,又有作为教辅书的指导意义。我极为有幸提前“尝鲜”。我愿把此书当成一只船,扬帆起航,航行到文学那浩瀚的海里。
最后, 附上一些我读书时浅作的批注:
「他宽大的袖在习习江风中翻飞,清冷的月辉在粼粼江水里跃动,乌蓬船静静随波漂流,他望向那澄明而又幽邃的江水,江面上缓缓浮出一个身影——他的身影——船头寂寥而又坚挺、注视着而又凝思着的身影,单薄而又渺小,湮没在旷古的静默中,与月光同眠。
于是他抬头,望向那高阁中挽长髻的女子,闺房里的萦萦香氛溢散在月夜的薄雾里,温婉灵动的嗓音歌了一曲盈满的愁思,轻道相思情苦,唯月相依——他与她同望那轮月明。
裙衣飘飞,袖口染泪,绵绵愁绪怎消得,却见苍穹缄默,只是无言,看这世间离情别恨,壮志难酬,明月是它温柔的眸光。
“我想问你,清辉明月, 你曾见过多少人,又将等待多少人。 哪个让你拭泪,哪番又教你掩面。 这红尘纷扰,我等不过沧海一栗, 唯这江上清风与你,把我揉进了永恒。”」
——《春江花月夜》情景扩写
「闻先生从古代“四杰”这一名号,深刻剖析了初唐四杰中四人的性格、年龄、友谊、作风,犀利评价了他们的诗风以及历史意义,从而点出了王杨卢骆的“四杰”名称的不足之处,鼓励学者勿要拘泥于大家约定俗成的名号去认定某种观点,而应当有思考,敢辩驳,从不同角度出发去论证,提出新观点。」
——《关于“四杰”》批注
小说有点难产,大家再等一等
一个月没发文了,浅浅冒个泡,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