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国际土壤日,分享自然界土壤与人类生活的和谐之美。
64亿年的地质历程,6700公里半径的巨大空间。地球上的疏松土壤只有那么区区一薄层。
从北极的冰原冻土到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从荷兰的低洼滩涂到中国的黄土高原。构成了地球表面的特殊圈层----土壤圈。其结构是那么多样,其生命是那么丰富,其功能和贡献是那么多彩。是土壤支撑了我们鲜活的地球,支撑了我们繁荣的社会,支撑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只有一寸土壤。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弘扬“厚土亲农”的农耕文明。这是土壤学,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世代重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土壤的世界: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
概括的说,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来。暴露在地表的岩石会在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上的变化,这就是风化作用。
岩石性质、地形、气候、生物、时间是影响岩石风化的五大因素。其中,岩石性质是内因,其他四个因素均为外因。风化作用通常是缓慢进行的。因此,时间因素对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总之,无论是岩浆岩、变质岩、还是沉积岩。只要它们长期暴露于地表,都会发生风化作用进而形成风化壳,即成土母质,并最终发展为各种类型的土壤。
在多变的温度、水份、生物、地形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经历着不同的成土过程。造就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五彩斑斓的土壤。
大致说,在半干旱温带的黄土高原,由于有较强的土壤侵蚀大大削弱了成土作用的效应。而使土壤基本保留着黄土这种成土母质的黄色。
南方高温多雨导致富铝化从过程强烈使赤铁矿相对富集而使土壤呈现红色。
地势地平,排水不畅会引起地下水位升高造成铁被还原为特征的潜育化过程出现而使土壤呈现青灰色。
东北平原低温冻融造成有机质分解变慢且分解不完全,而使腐殖质大量积累使土壤呈现黑色。
温暖少雨地表蒸发强烈会使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在地表聚积而使土壤呈现白色。
地球的土壤是松的,是软的,是活的固体,是活的孔隙系统,是空气、水分、养分和生物的存储器、交换器,转化器和调节器,协调供应生命活动的所有要素,满足丰富多彩的生命的生长、繁衍和进化。
通过土壤有机质与矿物质的结合形成土壤团聚体----泥土。发育出可以扎根的表土,分化出图层与土壤剖面。在空间上形成了土壤景观,从而支撑地球表面的植物和生物量生产、保蓄水分而提供淡水,转化和循环废弃物、过滤和净化有害污染物、保持生境和庇护微生物而养育生物多样性、固定地表结构,而保护景观和文化遗迹,维持和稳定有机碳碳库而稳定气候。所有这些都源于土壤有机质的无与伦比的作用和价值。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结构的胶结剂、是土壤微生物的食物源、是土壤过程的催化剂。
如果说,土壤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产。那么看得见摸不着的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最大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然资源。更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石。
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储量,是土壤保护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