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红壤


棕红壤


分布及成土环境条件

        湖北省红壤主要分布在鄂东南海拔7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鄂西南山地海拔800m以下的河谷盆地,鄂中松滋、石首、宜都、枝江海拔80m以上的台地也有少片分布。湖北省红壤划分棕红壤、黄红壤和红壤性土3个亚类。

        棕红壤亚类属于铁铝土土纲、湿热铁铝土亚纲、红壤土类。棕红壤主要分布于111°06′ ~ 110°05′E,29°02′ ~ 30°36′N之间的鄂东南海拔500m以下低山丘陵。咸宁市、黄石市、鄂州市、武汉市江南大部及黄冈市团风、浠水、蔪春、武穴、黄梅县(市)是湖北省棕红壤主要分布地区。鄂东南棕红壤面积占全省棕红壤面积的95.1%。鄂中的松滋、石首、宜都、枝江海拔80m 以上台地也有小片分布。

        棕红壤分布在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16.9℃,气温年较差25.1℃,最高温在7月,平均气温28.3 ~ 29.5℃,≥10℃年积温5172 ~ 5361℃,无霜期约255d。年降水量1356 ~ 1544 mm,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九宫山附近为多雨区,可达2200mm。在季节分配上,春夏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 ~ 80%,棕红壤区内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增加,大气水热条件逐渐减弱。

        植被类型属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及针叶混交林,以亚热带区系植物成分为主,原生植被以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及桂花、楠竹分布较广,原生植被多已破坏,次生林有栎、杨、马尾松、杉、柏等;林下灌木有继木、杜鹃、胡枝子、黄荆等,草本植物有野古草、芒箕、白茅等。农作物多为麦-双季稻或油菜-中稻等,一年二至三熟。

        棕红壤地区地层出露齐全,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均有分布,形成土壤的母质母岩也较为复杂,南部及东南部中低山分布大片酸性结晶岩,主要为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片麻岩。中部为海拔200 ~ 500m低丘陵,是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带,成土母岩为一套志留系浅海相碎屑沉积物。下部为粉砂岩及砂岩,中部为粉砂泥质页岩,上部为粉砂岩及石英细砂岩,沿长江为大片垄岗丘陵平原,上部均为砂岩及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地面比较破碎、沟蚀切割较深的为砂岩母质;平缓低丘母质为第四纪红色黏土;沉积物有砂砾石,含砾石亚黏土、砂质亚黏土及铁锰质薄膜。中—上更新统(Q2-Q3)发育较为完整,据岩性从下往上可分为砾石层,红白色网纹亚黏土层,红色、棕红色砂质亚黏土,并有黑色、暗棕色铁锰质胶膜及结核,均质红土层,含少量或不含铁锰质胶膜。属粉砂质黏土,平原则为近代河流冲积物或湖相沉积物。另外,石灰岩在咸宁、赤壁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大冶、通山分布也甚广,第三纪砂岩主要分布于崇阳盆地、咸宁横沟、嘉鱼绿岭和舒桥等处。

土壤形成过程

        棕红壤土壤形成过程包括有机质积累过程、黏化过程和脱硅富铝化过程。脱硅富铝化程度和土壤发育程度均较南方红壤亚类弱。一般有明显的腐殖质层/表土层—淀积层—母质层,淀积层有常有黏粒胶膜和铁锰胶膜斑块等。

土壤特性

        棕红壤的质地和结构与成土母质关系密切,并与受侵蚀程度有关。发育在第四纪红色黏土、页岩母质上的棕红壤质地黏重,而发育在花岗岩母质上的棕红壤质地较轻。土壤结构A层多为粒状,B层多为小块状和块状结构。

        土壤pH值在4.2~6.8之间,平均值为5.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8.21 ~ 12.62 cmol/k g,土壤保肥能力低。盐基饱和度一般<35%;黏粒矿物组成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石英、蒙脱石和水云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不高,土壤肥力中等偏下,不同土属之间养分含量变幅大。

土壤利用改良

        该亚类土壤生产性能差异较大。一般发育于第四纪红色黏土、基性结晶岩母质上的土壤土体深厚,土质黏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较大,保肥性能强,耕性良好。土壤缺磷、硼,其他养分含量中等偏上,供肥性尚好,全期供肥平稳,苗肥籽壮,宜种性广,作物产量高。但因复种指数高,土壤养分消耗大,肥力呈下降趋势,部分土壤因心土层、底土层黏重,通透性差,根系下扎受阻。利用上应用养结合,增施有机肥,轮作或套种绿肥;适当深耕晒垈,熟化表土。实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林荒地面红土深厚肥沃,土性好,适合松树、衫树、茶叶、桑树、柑橘等多种林木生长,宜种植亚热带植物。荒山应造林,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局部地方土壤裸露,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应尽快恢复植被、防治水土流失。而在酸性结晶岩、中性结晶岩和泥质岩母质上发育的棕红壤,土壤质地较轻,保肥性能较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乏,尤为缺磷,宜种性窄,作物产量低,土壤遭受严重侵蚀。改良利用上,应深耕晒垡,加深活土层,选种耐旱耐瘠的作物;增施有机肥,实行氮、磷配合施用;>25º陡坡宜退耕,用于发展多种经济林木。林荒地棕红壤比耕地肥力稍高,宜于发展用材林、生态林或经济林,局部可种绿茶。应加强水土保持,尚未造林的荒山秃岭应尽快绿化,以防止土壤侵蚀加剧。

典型土壤剖面描述

        土壤整段标本采集于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桃林村;30°00'07.7"N,114°22'30.9"E,海拔44m;低丘岗地,地势较平缓,成土母质为砂岩风化物;土地利用为次生林地,种植桂树、玉兰和苗木等。

棕红壤代表性土壤剖面

         Ah(表土层):0~20cm,亮红棕色(5YR5/6,干),暗红棕色(5YR3/6,润),粉壤土,小块状结构,多量粗根,较紧实,有很少量陶瓷碎片等,pH 6.0,向下层波状模糊过渡。

        Bt1(心土层):20~44cm,橙色(5YR6/6,干),红棕色(5YR4/6,润),黏壤土,块状结构,中量粗根,较紧实,pH5.7,向下层平滑渐变过渡。

        Bt2(底土层):44~100cm,橙色(5YR6/6,干),红棕色(5YR4/6,润),黏壤土,块状结构,紧实,有少量中度风化的岩石碎屑,结构面有少量铁锰斑纹,pH 5.8,向下层平滑渐变过渡。

        BC(过渡层):100~120cm,橙色(5YR6/6,干),红棕色(5YR4/8,润),黏壤土,块状结构,紧实,有中量中度风化的岩石碎屑,结构面有少量铁锰斑纹,pH 5.7。

土壤景观与剖面照片


棕红壤景观与利用(1)
棕红壤景观与利用(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