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在最后期限前匆匆忙忙赶任务?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呢:

上司安排你写一份报告,让你三天完成,你第一天觉得时间还早着呢,先不急。

第二天稍微有些紧迫感,但手机上还有好多条微信没回呢,工作再等等吧,肯定来得及。

第三天上司问你,做得怎么样了,你支支吾吾地说正在做。

然后赶紧打开电脑,查资料,做数据,写报告。

谁知一做才发现工作量比想象的大得多,光是数据的整理就要十几小时。

偏偏孩子还有作业要你配合拍摄视频上传交作业。

结果当天晚上都22点了,你才做了不到一半。没办法,只好熬通宵。

第二天天亮前勉强完成,错别字都来不及校对,顶着黑眼圈去上班。

忐忑不安地交上去,上司的眉头却始终没有舒展。

你在旁边怯怯地说:

不好意思,时间有点紧,做得比较粗糙,要不,我重做一份吧?

你都看得出上司强压着怒火:

今天就要去给客户演示了,你跟我说重做一遍?

就是怕你时间不够,所以三天前就跟你交待了这个任务。

这时候,你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为什么不早点开始?

为什么要先刷短视频?为什么要先逛购物网站?

人们往往在截止时间前最后一刻,着急上火地赶任务。

这时候谁来打扰自己都很烦躁,每个细胞绷得紧紧的,仿佛再一撑开就会断裂。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最后通碟效应”。

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往往是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这便称是为最后通牒效应。

那感觉既兴奋又不大好,压力太大了。

其实可以早点开始的,但就是不开始。

2

在最后期限的巨大压力下完成任务,虽然常常能神奇地完成,但完全没有时间修改和完善。

本来可以做到90分的,匆忙赶任务,可能只达到60分,甚至50分。

有时还需要推翻重来,漏洞百出,损害他人对你的信任,甚至酿成大麻烦。

我以前在编剧班学编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轮流拉片。

将一部电影截图、拆解,分析主题、背景、节奏、情线点,主副线、冲突密度和频度、结构、情绪、人物变化弧线等等。

每周六晚上8:00,数十位同学准时在线上,看着负责拉片的同学将拉片分析一步步贴出来,共同学习,并提出建议。

有一次轮到我拉片,准备时间是一个星期。

我估计半天时间就够了,用不了一个星期,所以先把这件事放在一边,忙别的事去了。

周六吃过午饭,12:00我开始用手机打开要拉片的电影。

同时打开电脑word文档,开始写拉片稿,截屏,写文字,从多个角度分析影片。

我想,一定要做一个牛x闪闪的拉片分析稿,让老师同学们惊叹。

原计划3个小时做完,结果一直做了5个小时,片子才拉了三分之二。

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真是着急上火。

结果越急越忙乱,匆忙中我竟然把文档给搞丢了。

文件名还在,文档也在,就是一片空白,一个字也没有。

眼看着快到进群分析时间了,重做根本来不及。

我在电脑上各种捣鼓,试图找回文档,却无功而返。

尴尬无奈中,到了晚上八点钟。

编剧群里,大家的掌声表情响了好久,我却躲在电脑前,不敢出声。

老师@我三次,助教私聊我,问我人在哪里。

我只好汗颜地跟老师同学们解释:

第一,我今天下午才开始拉片,打算做一个超牛x的拉片,却没来得及做完。

第二,匆忙中,文档弄丢了。

说完,群里瞬间好安静。

他们可能想安慰我,却不知该说什么。

我们老师脾气耿直,她直接把我臭骂一顿:

我给了你一个星期准备,你早干嘛去了?

我无言以对。

是啊,我早干嘛去了?

我也没有闲着,东忙西忙,但就是没有先去做拉片这件事。

如果我早一点做,就不会这么仓促,即使文档丢了,也来得及重做。

在最后期限前才匆匆忙忙地做,还很可能返工,给他人造成不良印象,或者影响相关工作,自己也很有挫败感。

遇到这种情况的不在少数。

有一位作者,长期为一家杂志写稿。

有一次,编辑给了她10天时间,这样赶得上当期组稿。

结果,这位作者前几天一直不动笔,拖呀拖,拖到最后一天才开始写,还一夜没睡。

交上去的时候自己都不大满意。

编辑奇怪地问:

这一篇好像不是你平时的水准呀,是不是最近太忙了?

她不好意思地跟编辑说:

时间太紧了,没来得及反复打磨。

编辑快气炸了:

一篇3000字的文章,就是怕你时间不够,所以多留了这么多天。你却……

这位作者心里恨死自己了,为什么不早点动笔呢?

为什么非要等到最后一天才写呢?

那次以后,编辑对她就没有以前那么信任了。

以前经常会给一些重点选题让她做,这下,给她的选题就少很多。

可叹的是,这位作者竟然没有吸取教训。

下一次,又拖稿,导致编辑完不成当月组稿任务,不得不临时到处找老作者写稿,焦头烂额。

从那以后,编辑中断了与这位作者的合作。

建立信任很难,毁掉信任却很容易。

3

以上这些情况如果你也有,无需自责,因为别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原因是两个字:恐惧。

对未知的恐惧,对复杂的恐惧,对可能面对的庞大工作量的恐惧,对可能的失败的恐惧。

你想想,咱们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的,是不是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如果你是个吃货,有人请你吃火锅,你会不会一直拖一直拖,拖到火锅店快打烊才匆忙去吃?

如果你没事就爱刷抖音看小视频,有人请你刷抖音,你会不会一直拖一直拖,拖到最后期限前一刻才匆忙去刷?

显然不会。

因为吃火锅和刷抖音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复杂,虽然需要不少时间,但是这样的时间你会感觉过得很快。

而很多拖下来不想做的事,往往是由多个步骤组成,可能遇到的困难,所需花费的可能的时间、精力,让人望而生畏。

你虽然内心很挣扎,很自责,明知不做不行,但就是不愿意去做。

直到最后期限的到来,仿佛刀架在脖子上,再不做“没命”了,这才赶紧去做。

有一个刚写公众号的朋友,挑战100天公众号日更。

前30天的时候,他每天都做到了。

既有自豪感,也产生了焦虑。

因为每天都要到24点前才写完,好几次是有惊无险地在23:59群发成功。

因为一天只有一次群发推送公号文机会。

如果过了零点,今天的推送机会就没有了,那就等于失信于读者。

上午觉得时间还早,下午以为还可以先做别的事。

到了吃过晚饭后才开始写,但写着写着就发现时间不够了,中途还要去刷刷手机。

偶尔有时候,快到零点了,才写了一半。

只好无限懊恼地写一篇日记般的“划水文”,内容不是平时那种高质量文。

而是“今天我拖延了,为什么不早些开始写呢?所以来不及写了,只好随便记几个字凑字数。”

诸如此类。

这样的文发出去,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真是很不情愿发这么没质量的文。

他在一个群里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人主动将最后期限提前?

4

我想告诉你,有的。

1、将估算的工作量放大20%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所需的时间,都会超过我们的估计。

你预计一个小时做完的任务,往往要做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

特别是不熟练的任务,有挑战性的任务。

因为这其中有很多不可预估的步骤,以及因为困难而造成的拖延。

所以,拿到一项任务,至少把它的预估时间量放大20%。

估计100天完成的论文,你至少要留120天,这样才会为自己争取到时间余量。

2、细分

拿到一件任务放大20%以后,算一下每天需要做多少量。

假设有一份报告,预计10天写完,那么你至少要留出12天。

接着细分,每天要写多少页。

假如每天要写3页,那么把这3页作为今天必须完成的事情优先去做。

3、微步骤

然而,规定了每天写3页,你仍然可能上午还是不想写,宁可去做家务,也不愿意坐到电脑前写,这可怎么办呢?

因为写这个报告要查资料,要收集数据,要搭架构,要组织文字,想想都难啊!

在写报告之前,你可能会刷刷手机放松一下,这一刷,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那么,可以采用微步骤,拆分成最小的一个步骤:写下标题。

这总不难吧?不追求完美,先写下来再说,以后还可以改的。

假如你要跟着一个视频运动30分钟,却是各种逃避,那么你可以让自己做一个微步骤:打开视频播放软件。

你会发现,当你坐下来写下一行标题的时候,你会想,顺便把大纲也写一下吧。

大纲写好了,然后不管你再去做别的什么事情,你总会惦记着这件事。

当你打开视频播放软件的时候,音乐响起,你不由自主地会随着节奏做一个动作,接着会做第2个动作,然后是第3个动作。

这是因为,心理学上有一种“蔡加尼克效应”,它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是由蔡加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当你做一件事开了头,你就会惦记着,想把它做完。

你要画一个正方形,你只画了三条边,然后被喊去做别的事儿,你一定会惦记着,还有一条边没画完呢!

所以,采用微步骤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启动复杂事情的阻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向前推动的惯性。

只要启动了,后面就会一步接一步往前走,超额完成任务。

比如《微习惯》一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健身,他只做一个俯卧撑,人活动开了,就接连多做了几个。

然后又做了腹肌练习。练着练着,就成了健身达人。

4、5秒法则

如果已经拆分到最小的步骤,你还是不想动,怎么办呢?

就连一行标题也不愿意写,连视频播放软件也不想打开,只想窝在沙发里刷手机。

但是心里又知道这是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这时候你只需倒数5个数:5、4、3、2、1,行动!

立刻坐下来写,或者立刻开始运动。

因为你一旦开始倒数,就改变了行为状态,已经有了行动的预备了,思维状态就会从静到动。

梅尔·罗宾斯称之为“5秒法则”。

通过这简单的5秒动作,把负债累累、婚姻危机的糟糕局面扭转了过来。

她还写了《5秒法则》一书,影响了全世界很多迷惘的人。

有兴趣你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

5、握紧拳头

但是,假如你已经到了“懒癌晚期”,数了三次倒数5个数,还是不想起身,怎么办呢?

给你一个好用却极简单的“大招”:握紧拳头!

对,现在跟我做一下,摊开你的左手,然后紧握成拳,默念5,4,3,2,1,行动!

是不是发现,通过握紧拳头这一动作,你的状态已经改变了?

你不再想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而是充满了斗志,想要做点什么。

因为心理学家发现,行动与身体的变化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威廉·詹姆士说:

因为我们哭,所以才愁;

因为动手打架,所以生气;

因为发抖,所以害怕。

——而并不是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架,害怕了才发抖。

改变自己的一个切入点就是立刻去行动,一丁点的行为都会引发整个人生态度、性格和习惯的巨大转变。

当然,握紧拳头这一动作,不仅仅适用于左手,右手也可以,双手也可以,让你用左手,主要是给你留一只手拿手机,哈哈。

总结:

1、在最后期限前才急急忙忙赶任务,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必太焦虑。

2、在最后期限前才开始做事情,危害不小。

3、原因:恐惧。

4、解决方法:

1)将预估时间量放大20%。

2)将任务细分到每一天,尽早开始。

3)采用微步骤,低压力启动,沿着惯性前进。

4)用5秒法则立刻行动。

5)握紧拳头,充满斗志,借助身体变化来改变我们的态度。

我是【云姐讲坚持】,关注我,拖延症、三分钟热度无处藏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61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02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078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40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154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265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9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0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91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95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970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654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72评论 3 31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1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52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