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童年时代被父母忽视过,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孩子在自恋、专制、放纵、抑郁、反社会或者离异丧偶、外出打工等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意义,不能确认自己对父母是重要的,内心深处无法建立起与父母、与外界、与他人的情感对接机制,始终处于空虚焦虑和情感撕裂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在孩童时代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没有学会爱与被爱,不能坦然地接受他人的给予和付出,会表现出回避冷漠的状态。面对问题时会高估困难而低估自己的能力并拒绝来自旁人的善意与帮助且很难自律。因为内心缺少支撑的力量,在进入社会后矛盾会变得激化。处理人际关系时敏感脆弱,他们唯一的情绪表达方式就是程度不同的愤怒,乃至逐渐发展成为抑郁,更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表面上他们不信任别人,本质上是不信任自己。
所以有句话说“幸福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
当然这一切的伤害并不是完全的无解。在本书中作者给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首先,识别(Identify)情绪;
其次,接纳(Accept)情绪,不以对错来评断它;
接着,试着察觉产生这个情绪的原因,也就是归因(Attribute);
最后,看看情绪是否对应着某个行动(Act),如果是,以合适的方法来应对。
上述建议围绕的核心重点就是重新修正对人生意义的释解。
正视自己的情绪,关爱自己,学会将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这不是自私而是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自我,只有信自己爱自己,才能有能力拥抱他人和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