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准备开题,每天海量文献吞咽下去,然后又被吐出来。经历过的人都懂,没有特定的方向,于茫茫文献中找出那么一些新颖点、有效点,简直让人花了眼。跟同学一起讨论时,发现一个同学已经搞定实验设计,便纷纷向她取经。原来他们实验室为了研究方向的统一,基本都由老师指定了研究方向,她们要做的,就是查找资料,去进行实验设计及细化。
创新难,难在没有方向。没有方向时,你觉得都是方向。来回探索,大量时间被消耗。但给你一个固定性问题,叫封闭式、有区间问题,难度便会大幅度下降。虽然也想出了很多点子,但一个选择的重要性,其实远远大于过后做出的很多努力。
之前网上流传一个段子,中国人从造原子弹到氢弹,只花了几年时间,比美国、苏联都快,但其实第一个造原子弹和后面再造出原子弹,难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天上和地下的差距。
因为没有做出原子弹时,这件事能不能做成是不知道的。你没有这条路径。当别人做出来后,你再重新造一颗。你知道,它可达。你把范围集聚缩小了,变成了工程性问题。而开始,只是探索性问题。两个问题的难度,截然不同。
于是,我不禁反问自己:我想做什么课题?
潜意识里回答:要做最牛的,最创新的实验设计。
这下,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错的有多离谱,就像以前都在跟别人讲,我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全方位提升自己。看上去有目标,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更好是什么,只是把“状态”误认为“目标”,悦己悦人。
最近看《Growth Hack 这样做》这本书,growth hack 是一种将技术与营销结合起来的营销方式,它实行对于产品或业务每个阶段的实时监测,利用数据对每个阶段评估进而进行修正。这就是封闭式问题,将问题具体到某一个环节,或注册过于繁杂,或网页界面不好看,或付款键颜色需要修正。而像以前的拍脑袋说我们做个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产品就好了,就是个开放式的问题,因为认识你的产品并不代表会打开你的网页去注册,去付费,举个例子,比如印象笔记,那么多人知道并且在用免费版,但真正衡量业绩的当然还是付费的客户。一个宣传能具体增加多少客户,这是开放式问题无法回答的。
把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变成一个封闭式场景思考,可以使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巨大提升;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变成一个封闭式的情景思考,可以让我们摆脱那理所当然的自负,不再被全力以赴,我很努力,我每天加班这样的幻象蒙蔽,因为别人想要看到的,只是结果,而不是你的心理和工作状态。
那么,要做到将开放式问题转变成封闭式思考,该怎么做呢,我总结了如下三点:
1、设立简单目标
这里的目标当然不是我要做一个实验设计这样的目标,设立这样的目标,基本会毫无进展。
写文章,李笑来老师每天给自己设立的目标是每天3000字,不管写什么,字数一定要有所保证。这就是一个封闭的简单目标,只要去做就OK,不需要犹疑。
那么做出实验设计需要怎样的简单目标呢?
实验室的人在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比如师姐在做记忆和多巴胺的关系,那你就去把她的文献都要过来,然后去看,写出一个小型综述来。)
这个目标够简单吧,别人已经做过,实验设计你也大致明白,只是总结归纳。
2、有效聚焦
为什么上面我要找师姐方向的文献来看呢,为什么不像写作一样,设置每天阅读10篇文献呢?
这就涉及到目标聚焦的问题。写作的关键在于每天输出,才会反向激励你输入;而阅读文献的目的在于找出一个创新点,一天10篇文献,方向不固定,读了也无甚用处,就像钓鱼,你抛十次鱼钩,不如你撒一次网捞到的东西多。
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要有有效的聚焦目标。倾注你所有的精力和资源,花在一个小小的点上,你才可能做出成果。
3、结果验证
写了小综述,有了小想法之后,拿给老师看,或者在组会上报告,让别人给你提意见。千万别以为自己最牛,窃喜自己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点,事实上也许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人做了。
那么如果遇到问题,怎么办呢,再在附近设置一个小目标呗,相互碰撞,最终那个清晰的目标总会出来的。
生活是一个不断试错,然后重新尝试的过程,其间的过程纵然千辛万苦,可确是一直在往前走着的。最害怕的是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所措,反而闭上眼睛捂上耳朵撂挑子,作一个无所作为的帝国,憋着,看着自己的疆域被蚕食。
但是在被时代的洪流冲击的不知所措,东学一点,西拼一点的时候,总还是要在某些事情上倾注,像蔫不拉叽的菠菜一猛子扎进冷水里,咕咚咕咚喝上一顿,重新神气活现地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