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代导演主要是指北京电影学院85级以及87级导演系毕业生,也包括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的毕业生,总之是在专业院校接受电影、戏剧教育的新生代导演,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管虎、娄烨、路学长等,后来的贾樟柯、章明、陆川等导演也被列入其中,地下电影、独立制片运动、独立影人、新影像运动、北京电影学院85班87班、新都市电影、新生代导演等也被用来指代这一批导演的创作。代表影片有《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周末情人》、《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叙述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传达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的当下都市生活体验,或是深入潜意识、无意识层面探索当下人的个体精神状态,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年代。他们完全不同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关注和讲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并借此和前几代导演所擅长的宏大叙事区别开来,即使是主题接受主流的作品也以微观的个体生存状态为对象,而拒绝全景式的象征描述。例如管虎的《头发乱了》、路学长的《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等是这类成长叙事的代表,以上影片从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记忆着眼,去表现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成长故事。他们把拍电影视为一种个人化的艺术创造,把电影定位于由真实影像完成的对于时代的记忆,强调电影的现实性与普适性意义。在第六代的创作中,城市的形象、城市中的人、城市中的故事被空前地放大表述,真实反映中国城市社会的边缘阶层和人群,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形态变化做出及时的表述。《留守女士》《头发乱了》《美丽新世界》等都把被黄土地遮蔽的都市景观推到画面中心。
“第六代”导演以自由、随性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边缘人群的边缘处境。由于不同于前几代表现历史英雄式的人物,在第六代的电影里,传统观念中认为是“丑角”的边缘人物成为“第六代”导演着力表现的主人公,流浪歌手、智障儿童、吸D演员、小偷、暗娼等地位低下的边缘人成为“第六代”电影的绝对主角。
六代的半地上半地下状态使他们在资金运作和制片掌控方面培养了很强的自主性,比之前辈们对电影创造性的追求,他们更注重电影的操作性。因此第六代的电影作者往往是身兼数职,自己做编剧、导演、制片人、宣发等,他们常常脱离体制的独立运作直接推动了中国电影工业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型。在创作之初,第六代大都将镜头聚焦于都市青年,以极具抽象意味、表现风格的镜头语言较为准确地呈现出这些人物青春的焦灼与躁动不安的心态,镜头形态本身成为人物心态的外化。如《头发乱了》《北京杂种》等片都以摇滚作为表现对象。在当时,摇滚意味着一种文化反叛精神,借以表现都市青年人的颓废、苦闷的生活状态,焦灼、反叛的心理特质,影片整体形式外观也趋于摇滚化。《头发乱了》是管虎在镜语建构上的一次大胆突破,片中镜头始终处于游移、晃动状态,采用MTV的运镜手段把人物的演唱与一系列社会场景、空间标记、特写拼贴起来,频闪的镜头令人目不暇接,造成快速流畅的节奏起伏。之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逐渐关注更具普泛性的社会问题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在电影风格上也开始向纪实性靠拢,许多电影作品在表层形态上力图呈现出一种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原在感受,普遍采用同期录音保持现实空间的环境真实,通过大量的移动摄影建立观众与剧中人物相同一的视觉心理感受;淡化演员的戏剧化表演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剧中人物自身的职业特点,给观众一种目击现实的感受,例如贾樟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