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无非两大动力:趋乐避苦
如何远离痛苦?如何创造快乐?
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往往是建立在储存在潜意识的经验元素基础上,而改变经营元素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积极元素,看世界的态度自然不同
分享一个重要的学术上的用词:分外在和内在(经验元素)
我们感受是什么?体验是什么?是最核心的感受元素,也是记忆加工的来源。
人的受困往往是在负面的记忆里面,未完结的这件事情,未被允许,没有容器容纳他。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一个人帮他处理事情,而是有一个重要的成年人做情感的容器,让她在这里得到完结,这些情绪,这样的负面情绪、负面体验的记忆就会减少,就能够放下,否则就会像没有句号的一篇文章,他总是想去找到那个句号那个点。
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视觉,是通过刺激感觉加工出来的,孩子往往把身边最重要人的体验当成自己的体验。
心理咨询师需要善用三个通道
视觉型的咨询师VS一个极度感觉型的人
咨询师会很费力,因为来访者在给ta的虚无缥缈的世界中,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像林妹妹的感觉是一样的。
视觉性的咨询师VS听觉型的人
心理咨询师要先跟后代。和他同频,然后借助把你感官通道强势的部分植入过去,就会对他的人格有很好的补充。
如果感觉型的人一旦有了一些视觉结构,它有可能从感觉中抽离出来,这是练习的效果。
把掉在某个情感体验中的自己抽离出去,用抽离的眼睛看自己,发现很多事情都理清了。
好的咨询师会知道对方是哪个通道,然后会用什么通道,用弱势通道去补充他的人格里面缺少的部分。
同频后可用视觉、感觉。
感觉性的人,逻辑结构,判断力差要切换看自己真实性,可用绘画画出来,让ta陷入思考,再来看关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视觉借未来的形象的力量,要有一个画面。
听觉在一个画面上附加听觉信息
感觉进入画面去感受,创造未来有效的景象。
三个通道都用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支持到内视内听内感。
运用经验元素,加工调整支持意识,让意识逻辑更清晰,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