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睡前读十分钟书,然后可安然入睡。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就是这么读完的。
如果一日不读书,心中稍有空缺感。如果一周不读书,心中开始空虚。如果一月不读书,心中除了空虚,还会烦躁。
如果遇到了什么烦心事,拿一本喜爱的散文随笔,比如杨绛的,林清玄的,丰子恺的,等等,一读起来便将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小时候,写日记总哭,不知道要写啥,现在却总想写点什么,这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就是爱读书造就的,有了足够的输入,才能输出。
想知道自己心是否浮躁,就看读书的状态。如果拿一本书,翻来翻去,就是无法沉心静气地去读,那就是心浮躁了;如果能很快地静下心读进去,那就是心无浮躁。此检验方法屡试不爽。
读书可以促使我进行深入思考。回想从开始爱读书至今,最初看的是偏励志的,比如要控制情绪,注意细节,独立思考,等等。随后爱看周国平有哲理的散文随笔,以及杂文选刊,此时的思考就较之前更有深度了,励志类书籍已经无法满足我的思考需求了。接着喜欢上了哲学、宗教、历史、社会、人文等,此时的自己已经从小时候只看自然科学变成了自然科学和社科人文都喜欢读了。慢慢地,我感受到了不同领域思考模式的差异,这也使我思维更全面更深入。整个过程就是不断读更深刻的书籍,让自己的思考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