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室友
不是所有朝夕相处的人最后都能日久生情
《同桌的你》电影的后半部分有个“抢婚”的镜头,混乱中,林一牵着周小栀的手跑出教堂,背后是一堆大学室友们帮忙堵门的身影。
时隔七年对那副画面我仍是记忆深刻,我曾以为只要上了大学必定也会收获到一样的友情,
然而想象却总会与现实发生巨大冲突。
在这个年纪,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早就把我们塑造成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大人模样。
骤然间把我们放到同一个小空间里,愿意彼此尊重其实就不错了,毕竟光磨合就已经累得够呛。
也曾尝试过几次拉近距离,请客吃饭、分享零食、帮忙签到……
几次下来却都不尽人意。
原来,不是所有的室友都能成为朋友。
电影的最后镜头一转,教堂里周小栀说的是“我愿意”,林一也没有播放那首耳熟能详的《同桌的你》,原来上一幕抢婚的画面不过只是一场臆想。
2.关于学习
不是读书无用,是你读得不多、念得太浅
你每天有时间就窝在图书馆,他下课就回宿舍躺平打游戏,靠着考前一个星期的突袭也能不挂科。
你大一寒暑假就开始找实习机会赚钱,他放假旅旅游谈谈恋爱,靠着家里给的生活费照样活的滋润。
你每天坚持锻炼早睡早起,他烟酒成性夜夜鏖战到天明,靠着年轻的身体体检时也没发现啥毛病。
这么看来,好像你没有做得多对,他也没有做错。
就业市场里HR筛人时一直存在着“第一学历偏好”的现象,没投过简历的同学可能不清楚,简而言之就是你毕业的学校,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参加最终的面试。
乍一看似乎是对学历的一种歧视,可这又何尝不是对那些玩命备战高考的同学的尊重呢。
你的努力可能很长时间内都看不到成效,不要气馁。不是努力无用,是你可能还在经历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把那颗想要变得更好的心长久的保持下去,终有一日现实会对你所做的一切一一复盘,并告诉你——值得。
3.关于社团
对于毫无意义的事儿要学会及时止损
我想很多人加入社团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
一开始我也是如此想的,杂七杂八的加入了七八个社团。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帮助,只是越到后面越是收效甚微。
更多的时候不过是被当成工具人,各种抗器材、吹冷风。所谓的社团活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聚餐喝酒,要是男女比例要是再合适些,秒变小型《非诚勿扰》。
刚开始觉得新鲜,可其实于身体并无益处。才不长时间,那些客套的寒暄,回不完的群消息,就已经把人弄得憔悴不堪。
如果有些事已经与你的想法背道而驰,且别无它获,请不要犹豫,果断放弃。
从入社到退社我只用了三个月,有的甚至更短。仅仅只保留了确实很感兴趣的两个社团。
比起推杯换盏、酒过三巡后的称兄道弟、天长地久。我更愿意把时间留给自己,哪怕只是坐在操场吹吹晚风。
4.关于兼职
趁年轻去尝试一切你喜欢的事
兼职无非是体力型和技能型两种,如果没有到活不下去那一天,真的不建议选择前者。
我身边有很多靠体力做兼职的同学,送外卖、服务员,发传单的比比皆是,一放假就被各种中介公司拉去拧螺丝。凭自己双手赚钱不丢人,但目光其实可以再长远些。
你要明白,大学四年可能是你唯一在接触社会的同时,又不用为生存发愁的时期。
利用好这段时间,多去做一些有门槛的事儿。以兴趣为主、金钱次之的态度去选择工作。以积累社会经验、开阔个人眼界为目的去不断变换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业,看清未来就业的方向才应该是我们现在工作的根本目的。
最后,希望大家在体验适应成年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不要错过当下的快乐。你要知道,天空永远是天空,大海永远是大海。而十八岁的你,掉头一去还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只怕已是雪满白头。
千万记得留住那已经越来越淡的少年气,哪怕只有一点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