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位名臣,生于1811年11月26日,逝于1872年3月12日,是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是晚清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年少时资质平庸,与父亲曾麟书一起连续六年赴京赶考,第六年父亲中榜,但是曾国藩却不仅名落孙山,他的文章还被当成了反面教材。极为失落的曾国藩回到家乡后,便立志发奋图强,明年再考。
曾国藩在高中进士之前的学习中,一直都觉得自己非常笨,有多笨呢?来看看这个小故事。
曾国藩读书是非常勤劳刻苦的,他要求自己每天都要背熟一篇课文。有一天黄昏时,他背诵的《岳阳楼记》怎么都背不下来,曾国藩就不睡觉,继续背。
晚上有个小偷潜了进来,想要偷东西,就躲在房梁上等着曾国藩睡了以后再下手。但是没想到的是,一直到午夜,曾国藩还没有背熟。小偷实在忍不了了,就跳了下来,就用手指着曾国藩大骂道:真没见过你这么笨的,背了一夜都没背下来,我都会了。于是,小偷当面背了一遍《岳阳楼记》后,夺门而出。
这件事让曾国藩更加觉得自己资质平庸,但是,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勤奋,勤能补拙。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
后来,他找来中榜的优秀文章进行对比,才发现自己的文章太过于死板教条,只注重局部,不顾及全局,文章没有灵魂。于是,曾国藩开始依据优秀文章,调整改善自己的构思。
此后,曾国藩又开始了足不出户的寒窗苦读,第二年,也就是1838年初,曾国藩再次进京赶考。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如愿以偿,在连续第七次高考时,考中举人,之后又考中进士,并被选进翰林院。从此,曾国藩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曾国藩总结了他的学习过程,提炼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崇尚笨拙。他认为因为笨拙,才会更加重视,更加勤奋,才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也才会有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笨拙不能使人走得很快,但是,经过勤奋刻苦,不断改进后,笨拙会使人走得又稳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