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刚开始,就有好几件棘手的事同时扑面而来,工作上的、生活上的、以及想学最近发现的高价值内容所产生的分身乏术感。尤其是前两者,需要我在有限时间内创造性地完成,这些东西所产生的不确定感和紧迫感,是我最近有点乱的原因。刚好可以通过写作调整状态,重新找回节奏。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匆忙地去解决可能会强化问题,深化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静静,放下惯性的思维模式。不然很容易被问题牵着走,特别是同时面对好几个棘手问题。
那么如何做到静静呢?什么样的静静是好的静静呢?王阳明有一个观点,动和静是相对的,或者说动和静都是表象,动、静的背后是吾性自足,何待外求。其实就是一种,我的世界操之在我的状态。通常的静静就是,我现在安静下来就完了,但这是一种被动,是一种懒惰,是一种不得已的妥协。这种被动的静静要么是在抗拒问题,要么是在顺应问题,那么你依然在被问题牵制。高水平的静静是要保持在静和动当中,还有一种超常的主动性,是要在静中随时准备以自己的节奏行动,在面对复杂表象的时候做到有章法、不乱阵脚。
低水平的静静很像那种枯禅的状态。枯禅就是坐在蒲团上,整天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想,内心处于一种昏昧的状态,一种很被动的状态。表面的静静下面,背后是一种躁动,或者说是一种蠢蠢欲动。外界稍有刺激,即使嘴里不说,内心已经按照这个刺激去反应了。据说达到涅盘状态的高僧能做到不受影响,但没有直接证据,这种人即便存在也是万中无一,不在考虑范围内。
所以说,当心不能定的时候,静静只是一种表象,你依然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状态。那么结论来了:我想静静,但静不是目的,动也不是目的,定才是目的。
我们常说知行合一,这其实很需要你的心有足够的察觉力,这种知不是一个被动的、完全静止的知,它应该时刻和行为交织在一起。就像正在抓老鼠的猫,它几乎不会动,但这种不动是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高度活跃和高度主动性的。一旦时机来临,立马朝老鼠扑过去。最近的我就没做好,几只老鼠同时出现在面前,而我还是个捕鼠新手,本能地去动作,结果当然是手忙脚乱。
写作这件事真的很神奇,它能帮你一步步地想到你凭空很难发现的洞察,更能帮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跨领域的深度思考,避免无脑的知识积累。这么一想,很多水平一般的中小学语文老师该反省一下了,因为你们给很多学生在写作这件事上,积累了太多的负面情感。有些人可能通过某个机遇,重新认识到开始写作的重要性,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主动写作了。
小学老师可以吼一声,让学生安静下来。我们不能用这种方法让自己静下来。静静是一种能力,或者说在静静中保持极大的主动性,这是值得我们一辈子修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