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信息中实现动态平衡
——读《文章的动感如何达成》有感
文章需要一种平衡感,即让抽象信息与具体信息、综合信息与详细信息、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融合得恰到好处,不偏废其中某一点,也不特别突出某一点。这在新闻报道、文物专访类文章中体现很突出。
如何实现这种平衡?《文章的动感如何达成》一文给出的答案是“交替使用对立元素”。这确实是一种好办法。
当然还有另外的办法。主持人杨澜就对于《杨澜访谈录》中嘉宾背景材料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一个好的背景,应该由一个三维空间构成,首先要搭建起的是一条历史的横轴线;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相同领域中的其他有影响力的事件是纵轴线;而嘉宾的成长轨迹,则是第三条轴线。在这个立体的模型中,发生在嘉宾身上的每一个故事,就如同一个有内涵的坐标,可以进行深入的剖析。
如果说“交替使用对立元素”是使读者的注意力不断转移,从而实现文章的动态平衡的话,那么杨澜的“坐标分析法”则让读者的注意力从多元信息中聚焦到核心人物身上,又能从这一个人辐射开去,关注到他所在的社会和历史现状,从而实现一种动态平衡。
那么,问题出来了:纯文学作品的动感又如何达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