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在杭州在他的新书《幸福课》中讲到 这样一个故事,曾经在一次讨论课上,有一个学生问了他这样的问题:“假如兔子都在拼命奔跑,作为乌龟的你,前进的动力在哪里?”
这个段子大家应该很熟了,因为,很多文章和鸡汤都能看见这样的描述: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
事实上,这种说法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跟优秀的人比?每天只跟自己比,如果每天进步1%,一年后,五年后,力量将是爆发式的。
人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例子几乎比比皆是。
曾经在知乎看到过一个提问:为什么令人生厌的郭芙能嫁得好郎君,可爱的郭襄只能单相思最后当了尼姑?
题主所含的情绪色彩很强烈,提问者非常惋惜郭襄,并且认为嫁得好郎君是美满的,当尼姑则是凄惨的。
问题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以上这些说法里面蕴含了本身的假设。龟兔故事的假设是:我们一定要去跟其他人作比较;关于郭襄提问的假设是:嫁得好郎君才会幸福,当尼姑却很惨。
很少有人去反思故事本身的假设是否有问题。
成甲在《好好学习》一书中也提到了非常贴切的例子,他的一个哥哥过年时在饭桌上夸奖他,说会读书的人就是混得好,而自己这种不会读书的人就只有打打工的份。
可好的学习效果来源于更合理的学习假设。
如果对于学习有着合理的假设,如认为任何一项技能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并精通它,那么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加努力就能够成功。
相反,当你认知中蕴含的假设就是自己是不擅长学习的人时,那自然不会去尝试学习去掌握一项技能或知识,就算尝试了,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你“不会读书”。
更要命的是,一个人的假设可能难以动摇。
如果直接告诉对方,你这样做,这样想是不对的,其实这才是正确的想法正确的做法balabala,对方很可能只是表面上打个哈哈却并不放在心上。
这是天生的机制——习惯性防卫在作怪。
战隼老师在《一个老江湖的识人妙招》中提到曾经一个“老江湖大哥”告诉他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家要招一个保姆,很久没有招到合适的人,他的合伙人告诉了他一个方法,很快就搞定了这件事。
他是怎么筛选的呢?我们来看看。
只是非常简单的一招,在对方来应聘的时候,皱着眉头以非常不友好的语气批评对方的着装。
一般应聘者听到批评有下面三种反应:
- 愤怒。有些人怼回去说“你的着装也不怎么样”,甚至一些人直接转身走人。
- 找借口。‘啊不好意思今天出门太匆忙了。’balabala
- 否认。“没有啊,我觉得还可以。”
而那位合格的保姆阿姨的反应则是:
“是啊,大兄弟,你一定是服装搭配方面的专家,不管这事儿成不成,改天请你吃饭,你到服装城帮我挑一套呗。”
立见高下有没有?!
其实大多数人的反应,不管是愤怒、否认,还是找借口,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习惯性地防卫而已。
那么怎么做才能打破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呢?
首先,当然是,识别我们“故事”中藏着的隐喻和假设,成甲在《好好学习》一书中,就将反思定义为识别最初的假设并判断它是否正确合理。
要识别我所设定的“乌龟一定要和兔子比”这个假设是否真的成立;“郭芙当尼姑”是否一定是不好的结局;学习不好难道只是我不会学习吗?
其次,也是《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出的,拥有绿灯思维。
乔布斯是拥有绿灯思维的典型,他在纪录片《乔布斯:遗失的访谈》中提到一句话令我影响深刻:
我是那种只想成功,不在乎是非的人。
所以无论我原来的想法有多顽固,只要反驳的人拿出可信的事实,五分钟内我就会改变观点。
我就是这样,不怕犯错。
我经常承认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中建构的。
岂止儿童,我们整个人生历程的学习,成长,从某种角度来讲,都是在一次次放弃自己原来的认知(顺应)或者是慢慢完善自己的认知(同化),然后一次次地建立新的观念,直到我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最后,祝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