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一个聚会上,一个人的一句话触动了我。他说:当我学会开车时,我肯定几乎就会修车了。”他的意思是他不会盲目地去开车,完全听教练或者过来人的经验,他会琢磨明白到底为啥那样操作?
如果不了解他,乍一听这话可能会觉得他在说大话,或者为自己迟迟不会开车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我和在场的几个地理老师都相信他的话,因为他一贯的表现就是一个特别爱琢磨的人,甚至在别人看起来都有些研究过度。我们暂且称这样的人“钻头”吧!
说这话的是我们地理老师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教学能手,属于地理骨干团队里的核心人物。大家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2012年人教社的一次教材回访。
那次回访比较隆重,人教社是带着一个团队来的,其中有出版集团的老总携教材编辑及各科室长;作为教材使用方,我们学院的业务院长及大庆的40多个教师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这样的场合,这个“钻头”指出了教材中几十个问题,有的问题把一个博士编辑都问的表示回去思考再回复,甚至后来针对某一问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人教社的一个科长脸色非常难看,他应该是搞行政工作的,觉得这件事让他们在领导面前很丢脸,以致于对我这个教研员的态度都已经明显不友好。可能她在怪我没有提前做好老师们的“工作”,不能在会上发言太“自由”。
但我并不怕得罪他,反而为我的团队里能有这样的人才而骄傲,这个“钻头”提出的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如果不是特别较真,不进行追根究底的深度思考,是不可能发现这么多问题的。而较真在工作和学习上恰恰是最应该具备的能力,拥有它,就如同掌握了快速提升的密码。
“钻头”的较真给他的专业成长带来巨大帮助,他的教学成绩一直很突出,在各种试题校对中只要有他在就肯定万无一失。所以,渐渐地他不仅成为我们地理团队里的核心力量,也成为了地理老师里的权威人士,说话很有分量。
“钻头”发现的问题其中有很多我们一般教师根本没注意到。为什么没注意到呢?不外乎要么不求甚解、要么太相信权威。
那这就导致老师们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不求甚解型的容易在知识的传递中出现错误,或者误导学生学习以记忆现象为主,缺乏追问意识;太相信权威容易很难独立深度思考,或者非常教条、刻板。
其实归根究底就是在思考上太懒惰,不舍得用力。甚至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的老师在用勤奋替代深度思考,造成一种上进的假象。
我身边就有一些老师不断地去追随各路大神的教学模式,今天和这个名家学,明天和那个名家学,看每个专家都很神。
结果学来学去,学到手的却只是“术”,抓不住教学的本质。所以这样的老师的课堂缺少灵魂,而且他们自己有时候也特别纠结,因为这个专家是这样说的,那个专家又是那样说的。
爱学习,借百家之长本身没有错,但在学习时要思考方法、模式背后的东西,追问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就比那样做要好?而不仅仅是要跟着学怎么做?
而真正的名师,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会认真研究教材、会认真研究学情、会认真研究教学的本质……而且不是一般的研究,一定要研究透。所以你看他们上课,一定是胸有成竹的,不会诚惶诚恐地担心上级领导或者专家听课、评课。
2
有人说较真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往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但我认为较真却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不论态度、还是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都可以养成习惯,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
比如今天,我家安装宽带,我就尝试认真了一把,结果还真不错。
经过是这样的:光纤从走廊接到了我家的书房,所以安装师傅把“猫”安到了书房,这时候书房电脑的上网速度特别快,但是经过wifi传送到其他房间的信号就比较弱。师傅说是我家房子太大了,信号穿墙的能力没那么强。
而我又特别爱用电视看奇异果网站上的电影,电视在客厅里,离路由器比较远,所以信号特别不好,要加载很长时间视频才能播放,播放过程中还经常卡顿,那个小圆圈在那转啊转的,把一个好好的电影弄得七零八碎,看得特别不过瘾。
师傅说解决方案有两个:一个是从房门附近打洞进来,这样“猫”和路由器安装在客厅里就会好很多,但是装得完整的房子墙上再打个洞看起来太糟糕了,我接受不了;另一种方案是引明线到客厅里电视上,但是从书房到客厅要走过很远的路程,明线会非常扎眼。
所以两个方案我都放弃了!
等师傅走后,我也开始认真研究起来:客厅电视的信号弱主要原因是信号要穿墙,如果从书房把线引出来不就行了吗?
当我去拽光纤那根线时,发现上次师傅安装时给我留的线足够绕完所有的房间了。于是让细线从门轴下通过(不影响关门),出书房后又隐藏到鱼缸的后面,我把“猫”和路由器就放在了鱼缸旁边的电冰箱上。虽然离电视还有4、5米的距离,但是因为不用穿墙,电视接收信号非常好,视频播放流畅而清晰。
你看,我就这样稍稍深入地研究了一下,想明白些,就把一个难题解决了!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养成较真的习惯,那我也会有较真的能力,持续地在某一领域较真,也能成为那个领域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