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4荣辱篇诗解8礼别差等和一至平
题文诗: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如此然则,从人之欲,势不能容,物不能赡.
故先王案,为制礼义,以情分别,使国以有,
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之别,分能不能,
四民分业,交能易作,人载其事,各得其宜,
各安其业,奸巧不生.然后能使,谷禄多少,
厚薄之称,名实相符,是夫群居,和一之道.
仁人在上,农力尽田,贾察尽财,百工以巧,
尽于械器,士大夫上,至于公侯,莫不仁厚,
知能尽职,是谓至平,至平至公,至公心公,
非私至明,明辨是非,非名非利,赏罚分明.
政之以正,和之以诚.或禄天下,不自为多;
监门御旅,抱关击柝,不自为寡.故儳而齐,
枉曲而顺,不同而一,是谓人伦,伦常情真,
真情常在.诗经有曰:受小大共,为下骏蒙.
【原文】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埶不能容<1>,物不能赡也<2>。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3>,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4>,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注释〕 <1>因为天子只能有一个,所以说“势不能容”。 <2>因为只有天子才能拥有天下,所以说“物不能赡”。 <3>案:语助词。 <4>悫<慤>:通“穀(谷)”,俸禄。
〔译文〕
高贵得做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这是人心所共同追求的;但如果顺从人们的欲望,那么从权(形)势上来说是不能容许的,从物质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给人们制定了礼义来区别他们,使他们有高贵与低贱的等级,有年长与年幼的差别,有聪明与愚蠢、贤能与无能的分别,使他们每人都承担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然后使俸禄的多少厚薄与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相称,这就是使人们群居在一起而能协调一致的办法啊。
【原文】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1>。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2>,而不自以为寡。故曰:斩而齐<3>,枉而顺<4>,不同而一<5>。夫是之谓人伦。诗曰<6>:受小共大共<7>,为下国骏蒙<8>。此之谓也<9>。
〔注释〕 <1>至平:大治,极其公正有序。 <2>御:侍奉。一说读为“迓[yà 音讶]”,迎接。 柝[tuò 音唾]: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击柝:打更。 <3>斩:通“儳”[chán 音蝉]:不整齐,指有等级差别。 齐:指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4>枉:曲,委曲,指人们受到礼义的约束。顺:《臣道篇》“从命而利君谓之顺。” <5>不同:指职分不同。 一:指协调一致。 <6>引诗见《诗·商颂·长发》。 <7>共:法。见《诗·商颂·长发》毛传。字也作“拱”,见《广雅·释诂》。 小共大共:小事之法度与大事之法度。 <8>下国:天子统治下的诸侯国。 骏蒙:通“恂[xún 音旬]蒙”,庇护。参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长发》>。 <9>这两句诗写成汤治天下,照应此文“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等等。
〔译文〕 所以仁人处在君位上,那么农民就把自己的力量全部用在种地上,商人就把自己的精明全都用在理财上,各种工匠就把自己的技巧全都用在制造器械上,士大夫以上直到公爵、侯爵没有不将自己的仁慈宽厚聪明才能都用在履行公职上,这种情况叫做大治。所以有的人富有天下,也不认为自己拥有的多;有的人看管城门、招待旅客、守卫关卡、巡逻打更,也不认为自己所得的少。所以说:“有了参差才能达到整齐,有了枉曲才能归于顺,有了不同才能统于一。”这就叫做人的伦常关系。《诗》云:“接受小法与大法,庇护各国安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