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对孩子,我们偏爱说教,即便说教根本不管用,我们仍然对他非常钟情,这是为什么?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如果要问你,最受不了妈妈的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妈妈的唠叨。
是的,妈妈适当的唠叨代表着一种关心,回想起来总是让人觉得温暖;但是超过了一个度,就会让人受不了,很有压迫感。
压迫感,就是唠叨背后的深刻含义,即权利之争:我希望你听我的,但我又要表现的民主,还不能通过武力强迫你,于是我就一直说,直到你听我为止。
一位妈妈是典型的女强人,在外办事儿雷厉风行,但对女儿却温柔无比。
一天她在外面谈一桩生意,接到了女儿的电话,整个人突然就温柔了下来,可这个电话一聊就是两个小时,电话结束后,已经到了饭点儿。
大家很奇怪啊!就问:什么事儿能和女儿聊那么久?原来是件很小的事,女儿不喜欢课外班上的那位老师,想换班或者干脆就不上了,因为自认为是个好妈妈,所以不能发火,但是却要通过不停的说教让女儿屈服,继续呆在原来的班里。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但却很有代表意义。
因为很少有父母不对孩子唠叨,并且让他们屈服的事,与唠叨类似,父母们偏爱对孩子说教,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这种感觉很好,居高临下,让人有一种权威感。这种感觉能够很好的满足一个人的自恋,并且我总是期待着孩子给出我们即时的反馈。这种感觉很爽,我们舍不得轻易放弃!
第二点是,我们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已经习惯了。祖辈对父辈、父辈对我们,都是如此,这样的模式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深入骨髓,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并且我们集体意识里常常会美化这种行为,会认为这是一种爱的表达,即便你内心会非常抵触。
在父母们看来,这种办法有时是很有效的,因为孩子常会在压力之下配合我们,但长期来看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方法,因为孩子的问题总是反复出现。
仍然将自己的东西乱丢;
仍然光着脚在家走路;
仍然吃饭需要催好多遍;
仍然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出错……
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总是无休止的重复着一些恼人的事情。
关于爱说教的问题,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办法无法更好的解决问题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锤炼下这方面的能力:
第一个方面:锻炼自己延时满足
有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你可能也听过,就是棒棒糖实验。给孩子一个棒棒糖,并且告诉他,如果他能坚持15分钟不吃这个糖,就能得到两个棒棒糖。
结果是很多孩子经受不住第一个棒棒糖的诱惑,都没有得到两个棒棒糖。这是一个长期的试验,试验一直跟踪下去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能够经受住“考验”的孩子,就是延时满足能力更好的孩子,他们在学业和个人事业上都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延时满足强的人更看重长远的利益,不轻易被当下的利好所诱导,所以这些人取得好的发展也是必然。
基于这个原因,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具有这样的品质。可是我们想想,假如我们是这个试验的被试者,眼前的利益是孩子听自己的话,长远的利益是孩子活的更精彩,我们会放弃眼前的利益而追逐长远的利益吗?我们会允许孩子不总是给我们及时的反馈,允许他们对我们的要求有延时的回应吗?
延时满足其实是一种反人性的东西,但满足人性的常常是错误,比如懒惰、攻击性、嫉妒…..。所以父母也需要锤炼自己的延时满足能力。
第二个方面:加强自我的反思
我们的教育理念源于30年前。那时候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吃到糖,那时候汽车还没有这么多,那时候玩到多晚好像都没人管,更不会有人一直在旁边看着你。
我们常开玩笑说3年一个代沟,那30年可就是10个,以前直根于我们思维中的教育理念确实值得我们不断的反思。
第三个方面:了解一下和朋友、同事的交往模式
和朋友或同事,我们都不会采用说教的方式,因为我们心里清楚: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和我是平等的,他没有理由要迁就我,所以我也不敢随意惹他,相安无事就好。
这是事情的本质,即便关系很好,也是抱着尊重、理解的态度去和对方交往,这会让人很舒服,而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被这样对待。
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出于人性的自恋和生活的惯性,我们习惯性的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大量的无意义的说教。这个方法,不光会消磨孩子的意志,同时也会削弱父母的权威,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不配合;本节课提供了三种应对的方式,分别是:锤炼自己的延时满足;加强自我的反思;了解和他人的交往模式。
希望今天的课程对你有启发,我们下节课见。
文中的插画均得到作者汐沥的授权,再次表示对汐沥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