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小坤,是在班级的见面会上,瘦小的他站在讲台上,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结结巴巴地自我介绍,像个犯了错的孩子。
后来,除了上课,几乎很难再见到他。
记得班级第一次聚会,新同学之间相互敬酒,谈天说地,好不热闹。酒精,将人熏醉,使人兴奋,而小坤却坐在角落里,看着同学们吵闹,安静的像一团空气。
我拿起一瓶酒,“咣当”一下,碰了他面前的杯子:“我们美好的大学生活就要开始了。”
“是的。”他端起酒杯,脸上泛出微笑,将那杯酒一饮而尽。
“这里太吵了,咱们去海边走走吧。”
“好。”
我离桌撤去,他在后面跟着。一句话也没有说。海风冷冷的,吹得人心发凉。大海沉重的呼吸声似乎在发泄着不满。
“你知道......咱这次聚会花多少钱吗?”他昂头看夜空,轻描淡写地说。
“大概,每个人一百多吧。”
“哦。”他眼神看向我,又立马逃离了,“海边好冷啊,咱还是回去吧。”
依旧我在前,他在后,依旧是一路沉默。
我分明感到,自己隐隐约约触碰到了小坤柔软的地方,那种感觉难以言说。
结账时,我看到他掏钱的手在微微颤抖,那次聚会,也是他唯一参加的一次聚会。
而与他的第二次交集,是因为助学金评选的事。
当时学院下发的评选条件是:家庭生活困难,成绩中上,品行端正。小坤家境贫寒,成绩普通,身材矮小,性格内向怯懦,在班里没有好人缘,甚至还被有的同学取笑挖苦。他并不符合评选的要求,可是我知道,他是最需要助学金的人。
我心里很沉重,为什么只有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才能获得助学金?为什么要求他们在某些方面比普通人更胜一筹?我承认会有一部分的贫困生很努力,并且成绩优异,这是我们都愿意祝福和期盼的方向,但难道我们不允许贫困生普通且平庸吗?
贫困生似乎成了一个高不可攀的身份,我们热衷于听寒门贵子般激动人心的案例,也对大山里飞出的凤凰百般赞叹,我们常常抹去了那些贫穷而又平凡的人的存在,偶尔遇到,就会用来教育儿童:“孩儿啊,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会是他们的下场,他们穷,完全是活该!”
我们可不可以要求贫困生不那么优秀?
后来我暗箱操作,将小坤报了上去。班长指着我的鼻子大骂:“小坤那么差劲,凭什么选他?”
“他穷啊!”我吼道。
在那之前我约小坤一起去食堂吃饭,一份米饭和一份素菜便是他的一顿正餐。
“这么点儿吃得饱吗?”
“吃得饱吃得饱,我寝室还有家里带来的东西。”
“家里人对你真好啊!”
“嘿嘿,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出发前,邻里乡村都跑来给我送东西。”他腼腆地笑着,纯净如一张白纸。
“隔几天要吃吃肉呐。”
“肯定会的。”他咽下嘴里的饭,停顿了几秒。
当小坤拿到助学金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他很努力地学习,成绩却依旧落后于大部分同学;他也开始跑步,几圈下来大气喘个不停;遇见同学还是胆怯地不敢打招呼;在班里仍旧是人缘最差的那个人。
对不起,他就是那个在你们眼里不典型的贫困生,他就是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