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蒋勋老师的温情与才气,看他写的文章,你会感到儒雅与得体……
他讲到:在现实的人生里,我们常常把人分成好或者不好两种。甚至我们在转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也会忍不住会把自己的褒贬加进去,来成就自己的个人意愿。
儒家的文化习惯于把人分成善、恶两种,而且这善、恶几乎是绝对的,非黑即白。
但其实这当中,人性中一大段黑跟白中间的灰色地带就被忽略掉了。
其实西方也有这样的问题,启蒙运动的时候,他们提出了很多人性的中间地带,也就是在善与恶之间游离的这种状况。
而在教育当中,人性的游离被考证出来以后,关于人性的讨论就比较多面了。
这其中,文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文学里面描述的人从来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
例如:曹公描写“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只谈性情,只绘情节,从不对任何一个人物的善恶妄加评论。
我们向往圣洁的东西,我们同时也有一个向下的东西。例如:早上应该起来,可是不太想起来;今天应该很认真工作,可是有一点懒懒地不想工作;觉得这个东西不该拿,可是又有一点儿想拿。
似乎每个人身上都具备了两股力量。它是两个不同的气交错着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好或者坏的力量。人对善的向往,以及恶的沉沦,其实一直是两股力量在撕扯。
到底要如何做呢?一句话:心态决定思想,思想成就行动,不要对人世间发生的任何事妄加评论,做好自己,千万不要感觉自己手里握着锤子,就看啥都是钉子……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