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读余华的《活着》,一口气读完,随着里面人物的纷纷离世,我曾泣不成声。
余华描述了那么多次的死亡,让人悲伤到不想再读他的作品,但是他的语言又是那么的有魔力,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抓你的心。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另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虽然里面又几次描述了关于死亡的事情,主人公祖父的死,父母的死,弟弟的死、养父的死、朋友的死……。
余华为什么这么爱描写死亡呢?是因为只有死才能让某些事情深刻吗?不太明白,在哲人眼里,死是生的一部分。
《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手法很有意思,他叙述的是过去,但不以时间为顺序,而是把回忆打乱了,然后再进行重组。
这让人想起小时候家里编的篮子,横竖交叉进行,最后编出了滴水不漏的盛东西的物品。前后呼应得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妙。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孙光林儿时的诸多时光,这时光里充满了孤独,以及由此带来的隐隐阵痛。
现在流行说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小说中的孙光林似乎打破了这个魔咒。他对所承受的苦难置之不理,那些苦难如石头雨般砸向他,他不躲也不闪,默默地流泪,然后擦干,离开,继续生活。
但他又对自己所受到的任何一丝温暖都牢记在心,那如头发丝细弱的亲情和友情都足以温暖他冰冻的心,并在此开出花来。
孙光林最后考上了大学,生活到了京城,虽然他从母亲的眼神中感受到,她更希望考上大学的是自己的大儿子。
让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孙广才,该怎么形容他呢,畜生一枚吧!
孙广才上不孝父母,下不爱子女,且明目张胆的常年和小寡妇鬼混。
孙广才面对衰老的父亲,每日里巴不得他早点死去,不给他应有的食物,直接扔出话来刺激:想死就别吃,想吃就别死。
老父亲晕倒一回,他以为人已经断气了,张罗着要将其埋掉,没想到老头又睁开了眼,人们被吓得一哄而散。
老头最终还是被折磨死了,孙广才长出一口气:“总算是死了!”
虽是文学作品,但在广袤的贫困农村,依旧有许多老人的晚年生活是不幸的、凄凉的。
孙广才对妻子呢?自从跑到小寡妇家,他就不断的把家里的东西也送了过去,妻子唯一的哀求就是留下属于自己的物件。
孙广才三个儿子,分别是孙光平、孙光林、孙光明。大儿子小恶霸一枚,很像他爹那副德性,身上流着坏水,干尽了坏事。
他把两个弟弟都打伤,却恐吓光明,结局就扭转成了弟弟们的互伤。孙光林便被当众吊打,这个大哥站在一旁看热闹。
小弟因救人落水遇难,孙广才便与孙光平盘算着如何利用这英雄娃娃的死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局面,当愿望落空,两人重新向被救者家人索赔。
孙光平年大一些后,也跑到了小寡妇家,以至于当母亲痛苦哀求父亲时,他一言不发。
当孙光平准备婚事时,孙广才提前看了看准儿媳,手脚不太干净,直接黄了这门亲事。
孙光林6岁时,被送到了养父母王立强家,在那里又生活了6年,12岁之后才重新回到孙广才身边。
他重回家乡的那天,家里失了大火,所以他被认为是厄运的化身,又开始了身心受摧残的日子,直到他考上大学,离开了这片土地。
王立强没有孩子,妻子李秀英多病又有洁癖,她曾用钱试探光林的诚实,结果让他满意,从此之后,无论老师同学如何看待光林,她都无条件信任他,这让光林备受感动。
王立强毛病多,但在光林看来,他还是常常从这个人身上得到了某种父爱。
王立强也是有故事的人,他喜欢上了有夫之妇,一次,刚开始苦涩的幸福,便被一个盯了他们许久的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女人当场抓获。
这个女人以偷窥别人为人生爱好,侮辱指责别人为最大乐趣。王立强回去弄个手榴弹炸了女人家,只是女人没死,俩娃没了,老王觉得遗憾,又把自己炸了。
这个家就散了,光林再次回到了父母身边。
除了这些大人物外,光林生活中仅有的乐趣则是来自他的几个小伙伴,他们之间有过美好的友谊,虽然有时因为大人的介入,他们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但光林感受过那种温暖。
书中还有比较长的一个篇章描述光林的青春期,身心按捺不住的躁动,膨胀,羞涩,苦恼,臆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男孩子迅速发育的生活。
光林感受爱的能力极强,他总是忽略让他寒冷的事情,同时,别人的一点点好意都能让他记挂在心。他把别人对他的恶写在了沙滩上,他把别人对他的善刻在了石头上。
光林生活的环境如同一片巨大的冻土,但他却让自己发了芽,开了花。
余华是描述的高手,且比喻起来入木三分。他说那个女生吐瓜子时的放肆,就像她已儿女成群一样。他说村里孩子嘴上像挂着鼻涕一样挂着那句话。
书中还出现了几位类似配角的人物,三两页一笔带过,但在光林的心中也激起过波澜。小人物的故事虽只提了一笔,但那一笔,也蕴含着丰富的色彩,比如那位音乐老师的经历。
正如文中所言,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田野、街道、河流、房屋是我们置身时间中的伙伴,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