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澄弟【1172】2024-11-18
致澄弟
咸丰十年1860五月十四日
澄弟左右:
五月四日接弟二十一日县城一缄,得息一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横写八字,下用小字注出。此法最好,余必遵办。其次叙则改为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凤台先生夫妇寿对,亦必写寄,目下因拔营南渡,诸务丛集,实有未能。
苏州之贼已破嘉兴,淳安之贼已至绩溪,杭州、徽州十分危急,江西亦可危之至。余于十五日赴江南,先驻徽郡之祁门,内顾江西之饶州,催张凯章来饶州会合。又札王梅村募三千人进驻抚州,保江西即所以保湖南也。札王人树仍来办营务处。不知七月均可赶到否。若此次能保全江西、两湖,则将来仍可克复苏、常,大局安危,所争只在六、七、八、九月。
纪泽儿不知已起行来营否?弟为余照料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余寄回片纸只字,俱请建四兄妥收。顺问近好。
国藩手草
评点:收存片纸只字
此信中的最后一句话为:“余寄回片纸只字,俱请建四兄妥收。”现在我们就这一句话来说说。
早在曾氏做京官时,便屡次在家信中与诸弟谈到“收拾”二字,称道东晋征西大将军陶侃(晋朝重要的军事将领。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衡,一作士行 。庐江郡寻阳县(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人 ,原籍鄱阳郡鄱阳县。陶侃出身南方寒门 ,早年仕途艰难,官位不显。八王之乱时,凭借着自身的才干,深得荆州刺史刘弘的重用,参与平定张昌起义、陈敏叛乱。后更投靠琅邪王司马睿,平息杜弢领导的流民起义,一度被授为荆州刺史。因权臣王敦排挤,改镇广州。王敦之乱平息后,陶侃再镇荆州,并加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晋明帝死后受执政的外戚庾亮忌惮,心怀不满。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之乱爆发,陶侃于次年被推为盟主,与江州刺史温峤等组建西方义军,成功讨平叛乱。战后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五年(330年),领兵擒获擅杀江州刺史刘胤的后将军郭默,兼领江州刺史。咸和七年(332年),派兵经营巴东,收复襄阳。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辞官归隐,不久后安逝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获赠大司马,谥号“桓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陶侃从戎四十一年,“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及巩固立有大功。又精勤于吏职,两镇荆州,使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为后世所称道。 因陶侃独特的行迹,招引史家不同的评述,使其成为了两晋之际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著有《陶侃集》二卷,今已亡佚。)对竹头木屑xie(碎末子)的爱惜,并说自己于“收拾”做得不够,诸弟于此更差。可见曾氏对“收拾”的重视。“收拾”体现在纸上,则成了文书档案的收藏管理。在这点上,曾氏堪称近世楷模。
咸丰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曾氏座船被劫,船上的历次赏赐物品及上谕、奏章、家书、地图、书籍一并失去。曾氏从这个惨重的损失中吸取教训:对贵重物品必须予以特别保护。他的保护措施,除严加看管外,还有一条:录存副本。关于这件事,我们在前面评点中提过,这次再说几句。曾氏的幕僚中专门有人做“录副”之事,其中有个别幕僚能仿照曾氏的笔迹写字,几乎到了乱真的地步。正本和副本分两地保存:一份存曾氏身边,一份存湘乡老家。他身边有几个专门往返前线与湘乡的信差。不但奏章、上谕、咨札、公牍等公文要录副,甚至连家书、日记、信函等纯粹私人文字,他也叫人录副。正因为如此重视档案管理,所以尽管身处兵火且经常迁徙,曾氏身后却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私家档案保存于湘乡富厚堂中,由其后人世代典藏。解放后这批档案运到长沙存于省图书馆,又侥幸躲过“文革”那场劫难;到了八十年代,终由岳麓书社整理出版。新版《曾国藩》全集共三十册一千五百万字,字数为清末刻本的三部。其规模之宏福,堪称近世名人文集之最。这套文集不仅为曾氏本人,也为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系统的原始资料。这便是当年注重收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