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彻底怒了。
咣当一声,小木凳被摔出去了。纸箱子里原本安放得整齐妥帖的物件现在也乱七八糟躺在地上,纸箱子则在一边倒扣着。
怀着一肚子憋屈和愤怒,我冲出去了。走在铺满温暖阳光的路面上,我尽力想要调整自己,于是我回想起看过的一位知名作家写的书,里面讲道,绝大多数人的一生(这一生包括他们的言行,习惯,性格,经历,命运,以及他们思维思考、待人处世的方式和偏好),至少有70%的人生年华,几乎完全受到原生家庭的支配和束缚——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承认这点,但事实就是如此。
而剩下的顶多占比30%的人生,一部分人仍旧被他周围的人事物拿捏着,除开原生家庭,还不由自主地受身边人和其他人(比如通过媒体传播的公众人物)的影响、约束和隐形控制,另一部分人则是用自己从原生家庭耳濡目染的那一套去“规范”、强迫、教化他人——如果此人有后代,其子女就首当其冲,沦为原生家庭影响轮回的第一牺牲品。
总之就是,剩下的30%人生,一个人要么继续活在家族锁链与家庭阴影里,在外界畏缩怕事,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一言一行都受人影响和指使;要么他会无意识地动用家庭带给自身的约束和阴影,拿这个继续祸害别人、给他人的心口添伤。很不幸,这里的“他人”都是与当事人关系亲密的人,比如自己的子女,比如集体中比自己更弱的人。
作者还说,为了能够重新拾起自信,就需要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具体的办法就是回顾自己的过去,承认并接纳自己的过去,然后,要换个角度,以新的视角看待和审视自己的过去。换一个角度看过去,就不会单一只看到自己的过去是多么糟糕和悲惨。当你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你的童年、你的过往、你原生家庭的经历,你会发现你的过往其实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在很多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你的过往其实也给到了你支持与力量,你的原生家庭也给予了你一些宝贵的特质……当你能发现你个人历史中的这些正向的东西时,那么根植在你头脑中的念,尤其是嗔念,就能改观了。念一改,你整体的思考基调就已经改变了,藏在你内心深处的自信与乐观自然就受到感召,升腾起来,在你周围形成平和强大、本自具足的气场……
阳光静静的洒在我身上。也许路面都被烤得有点发烫了吧,平日喜欢在街边嬉戏休息的猫猫狗狗都躲到不知道什么阴凉的角落了。再加上当时正处在工作日的下午上班时段,道路上显得更静了,不只是安静,更有一种被太阳的光芒和温度笼罩着的、带着不容分说的威严气场似的静谧和安详。
可是——
可悲哀的是,现在很难有人能够像这普普通通的路面一样普普通通地安静下来。他们的心太难以安静下来,这使得他们的思考是被动、迟钝、肤浅、浮于表面的。当然就更别指望真正的自我反思了。现实世界的每一个人,要么闷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逃避和保护自己而封锁内在的富足与智慧、钝化自身的感应觉知能力;要么滔滔不绝地大声“宣布”或“抒发”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不过同样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灵和大脑不受“侵略”;而且发表见解的人几乎都不能容忍他人提出的不同看法。
这两种模式虽然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心曾经受过创伤的小孩,但实际上都适得其反,会让心智渐渐失衡,灵魂渐渐麻木。这两种固步自封的行为,都会让自己在莫名不着边际的烦恼和虚无中深陷和沉沦。
我静静的看着空气中的微粒和阳光嬉戏。当然也许,它们并不是在和阳光嬉戏,它们只是在跳着自己的舞,互相之间并无许多交流;就好像我们一样,嘴上应承着无关紧要的话语,实际上没有精神、没有灵魂地,日复一日,按着似乎已注定了的模式,不走心地跳各自的人生舞。
感觉被虚无笼罩了。被虚无笼罩的感受是,你会感到心慌、烦躁、焦虑、没有头绪,无意义感满得像烧开的水一样溢出来,溅的到处都是;并且要是此刻让你做一项需要细心与耐心才能完成的工作,你是不太能够投入工作和坚持完成的,因为你的心太茫然不安了,如果没有人引导,你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你也不知道坚持完成它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你甚至会怀疑做这件事的意义是否真的存在——尤其是现在AI越来越普及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了“空心族”“怀疑论者”“虚无主义者”,觉得做不做什么追不追求什么都无所谓了,也不用再自己动脑子思考了,反正有AI可以帮自己解决嘛——人生的意义感就这样被高速发展的科技现实狠狠削掉一大块。
可若是完全换一个方向,当下此刻,请你完完全全让自己放松下来,什么都不想,什么也别做,你多半又会突然感觉负担好重、压力好大,你会条件反射般弹跳起来(或者突然坐直坐正),因为你马上就“想起来”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令人烦心头疼的事就像一条一条的鱼,故意在你面前游来游去,展示他们棘手的程度和数目种类的繁杂。你只有欲哭无泪的份儿,此情此景下你也根本做不到目前此刻的完全放松。
不安、不确定、拒绝变化而自我封闭——不管是向外强势地展露自己、不接受别人观点也好,还是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有真正的交流也好,这些行为的源头都是你心底强烈感受到的不安和恐惧。啊,老生常谈的“不安”和“恐惧”,这简直是阻绝人们感到“放松”和“活在当下”的元凶!而你的这些感受(元凶),一是源于你不能妥善处理你心里时刻都在产生且不断发生变化的情绪和想法,二是来自外界可能发生但还未发生的种种不确定的事物带来的干扰——外面的世界的确错综复杂,跟你的心情与思维活动一样变化无常。二者都很令人困扰呢,不过其真面目并不可怕。只要略微动下脑筋……
我又踩过一段坚硬温暖的路面,它的坚实仿佛令我有所触动,于是我便联想到有关沼泽与云层表面的比喻。一个人的不安和不确定感,好比他脚踩在软绵绵的布满枯草的沼泽表面,或是看似温和无害,实则布满陷阱危机的云层上。人的确能在上面勉强行走,但完全不敢松劲儿,因为行走者本人,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心里没底,不知道未知的前方有些什么在等你去面对,不知道何时何处自己就会踩个窟窿一头栽进去。你更不知道自己通过那个窟窿会掉落到一个什么样的时空。像这样的情况,很难不让人心生种种妖魔、情绪与杂念,人自然会觉得焦虑、烦躁、惶恐、不安、压力、受控、疲惫、怠惰,看不到希望……吧。承受了这么多难受糟糕的感觉,心灵都把全部力气用在奋力挣扎求救了,怎么可能安静得了呢。
然后这会成为一个闭环。
因为有压力,就想要逃避。因为看不到希望,就产生了迷茫、恐惧和无意义感。当然由于个体的独特性,这些情绪、想法与行为的生成顺序完全可以是相互颠倒、互为因果、随机排列的,因此,它不仅是锁死心扉的闭环,更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闭环——为什么这样讲?
一个锁芯密码随时在变,变换到锁之本锁都搞不清楚自己下一秒的密码组合是多少的高级密码锁,除了靠偶然和运气,你要靠什么才能解开密码打开闭环?很无奈吧。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从出生到死亡,各自都走着各自解不开的闭环。
和高级锁的主动自我变幻不同,我们没有主动思考,没有主动内观,问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怎么才能安宁,我们才跟环境搅在一起,在双方互相牵扯的过程中,一起给我们自己编织了看似复杂难解的人生闭环。
注意前文说到的“看似”哦。
那么也许并非无解。在感到不稳定、不踏实、无助到想哭,甚至感觉自己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时候——比如说我自己,常常受到来自家人的不可理喻的态度言行的误伤,这种不可理喻带给我的窒息感和绝望感把我围住锁死,让我一边挣扎着透气,一边生出自己简直“无所依靠”“心无归乡”的想法,让我在绝望之余还生出很多悲凉和愤怒……这种时候,妥妥的上天对你的考验,你更要先想法稳住自己的心神,否则不管发生多糟心的事,你都只有自认倒霉。
你可以开玩笑似的对自己说,我可是参加皇帝殿试的人哦!为自己制造一点轻松欢乐的氛围,然后自然平缓地集中精神,留神留心,观察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绪、自己身体的应激反应。观察的范围不仅仅包括你自己的内在和身体,还包括你周围,即小范围内能与你互动的、你可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碰到的一切。观察它们细微的变化。分出部分精力观察你的呼吸,以及你呼吸的起伏变化。只要观察这些细微的生命动作,体味这些细腻的生命感受,你的心就能够慢慢感到安稳,你的信心与安心会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照得你浑身上下暖暖的,你的身体因此不再因为你剧烈的情绪而剧烈颤抖,或产生其他过激的生理反应了。随着平和安宁慢慢驱散绝望怒气恐惧不安——好比阳光逐渐穿透厚重的阴云,你对你自己的言行与人生好像都有了一点把握似的,然后你内心的慌乱不安、不堪重负、没未来没希望、苦闷无奈等想法感受都会随着你的呼吸被一一遣散,然后你心中会慢慢感受到更加强烈的安稳、踏实与平静,在环绕着、笼罩着、抚摸和庇佑着自己。
可以的话就先闭上眼睛,屏蔽掉你视网膜接收到的一切外来信号,然后尽可能让自己处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静静待上5分钟,去感受自己这具躯体的微妙起伏变化,感受自身与环境无言的细小的交流互动,感受自己周围一切可以真实地触摸到感知到的事物,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然后尽量自然地把呼吸慢慢拉长、变缓、变轻——最后当你自己都感受不到你在呼吸了的时候——此刻你的呼吸就像风吹来的水变成的云雾,细不可察,无处不在,自然随心;当你感到的呼吸已经是你所有细胞的一张一合,是你全身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气体交换,是你每一个毛孔的吐故纳新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自然而然地感到平和、安详与富足等像仙气一样缭绕在你周围,像看不见的薄雾一样升起来了;这些令人安心的感觉升腾并逐渐渗透到周围的空气分子中,使得恐惧、焦躁等闹心的感觉和浸透着不智慧不快乐不自由的想法都被驱散了。
如果你对你自己或者将发生的事有怀疑和动摇,并且你因此非常不安;或是你对即将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担心、害怕和焦虑;再或者你正在经历某些“动荡时刻”,不管这个“动荡”发生在“内在”还是“外在”;不管上述情况的哪一种,你都可以按照这个步骤做:尽可能放缓观察自身的过程,把每一个细节都放大——是找到了自己的元神、尽可能把俗世的自身化入其中之后自然地放大;尽可能细致入微地去“看”和“感”,观察实实在在的起伏变化——身体的,心灵的,不妨带着好奇心,到处看看转转。通过观察这些真实可感的变化,你可以做出更有依据的分析判断,然后你就能为自己做出决策——更令自己安心、更值得自己信奉的决策。然后怎么着?不确定不安稳的心态,会随着你“观察-决策-实践”的过程,不经意间由最初的量变产生了质变。你的心会渐渐变得踏实、沉稳、笃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你觉得自己更有把握、更会取舍;你的方向变得清晰明朗,你能看得见自己的希望,以及你期望的未来图景。
在此还要再啰嗦两句,强调一点:观察就只是观察,不做任何评判。但凡你有了任何评判,就一定在调节和观察呼吸前先已生出了分别心;由于你是在用分别心在看待和对待你遇到的问题,因此你本能的评判会引发你内心蛰伏的贪嗔痴等邪魔,调出原本在你脑中沉睡的七情六欲众妖,这帮牛鬼蛇神会让你更加混乱。这样的话,调节呼吸、自视内观和放大观察的行为就都失效了,需要立刻打断重来。因为生出了分别心的所作所为所思,已经偏离其初衷,没有走在应行的道上,不能胜任给身心引路的贤者了。
就算你对你目前的境况不甚满意、看不到头绪、找不到出路和解码之道,这都没关系,你依旧不评判,仅仅观察,观察就好了。
观察并发现让你不满意的、引发你糟糕情绪的身心内外每一个细节,观察你自身的每一言行动作与周围互动摩擦的过程和因果,观察你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反应,观察你内在的激烈对冲及变化过程,观察你是怎样生出每一个毫无根据的妄想的——从头到尾的过程。带着小孩子的好奇心和科学家的实验态度去观察就行了。然后慢慢体会,品味它们,就跟品一杯茶一样,不带分别心,只是去感受和品味。
就算现在的你很难达到某一理想状态,或达成某些向往的夙愿,这也许会让你颇为焦急烦躁,或极度惶恐不安。你要告诉自己,尤其是在你感觉自己快受不了的时候:“这都没关系,现下我只需要静下来观察。然后我自然会感到富足和安在。然后我自会找到笃定的方向。”对,只是观察,从观察和调节呼吸开始,慢慢过渡到观察和调节你身体和心理的其他部分——比如你身体的知觉触觉,你大脑的精神状态和活跃占比,比如你精神中每一个想法、念头是如何萌芽、如何升腾壮大的;对于你特别想要调节的方面,不去强求,不必心急,更不必恐惧,还是那句话,对自己放缓声调一遍遍说,“不着急,慢慢来”,为了应对恐惧,还要加上一句:“我相信自己。”然后行动上不坐以待毙,配合着一点一点的来。相信自然而然一切会有所变化。
有时我们的心太忙乱,就是因为我们过于追求外界的一些东西,或是非常迫切地想要立刻达到某种让自己觉得舒服满意的状态。这让我们的心变得浮躁、肤浅、没有耐性、懒得主动思考,更别提主动内省与自观了。因为内外的协同作用导致我们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会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面、他人的主见所影响和左右。再加上我们情绪起起伏伏,内心摇移不定,对自己和自己认定的方向都不能信任和坚守,就更容易陷入到“事情全都一团乱麻”的境地,达不到目的不说,还更容易感到心力交瘁,更想退缩逃避,更加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也没有希望,也更想要借助外界的一些刺激或麻痹来排解烦忧——典例:报复性熬夜,过度娱乐消费,抽烟解闷,借酒浇愁……
没关系,不着急,慢慢来。
感受和观察,眼下需做的仅此而已。
我的脚步不知什么时候慢了下来,甚至带上一份信步闲逛的悠闲轻快。我的目光不知不觉被路边的景色吸引着,一路上都是目不暇接的春天的新叶与花朵。鼻子享受足了各种植物的香气,觉得这日子出来甚是不赖,要是它可以,一准儿满足得翘到天上。浑身的细胞都张开了,一副舒展的伸懒腰姿态,不然我也不会感到如此轻盈,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