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姑娘艾莉丝带着怯懦和不安,坐船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着装和口音有点土。在姐姐的一位祖父朋友帮助下就职于一家百货公司,在夜校读书,学习会计。结识一位意大利男孩。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小镇未曾带给她的有希望的生活。就在她憧憬更美好的未来时,得到姐姐因病去世的噩耗。返乡探望母亲和祭奠姐姐,在这期间,认识一位优雅得体的男人。
在家乡和异乡之间做何种抉择,是我们很多人曾面临的困惑。小镇永不消停的无知与闭塞让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这小镇姑娘,曾是你和我。
异乡思乡之痛
刚到布鲁克林的艾莉丝,感到孤独、生疏。神父告诉她,面对思乡和孤独,只有忍受,别无他法。
这些感受我们曾经深切体会过,暗夜曾流过这样的眼泪,为了绝望的孤独感,为了想念的无助感。但也只能默默承受。让这些感觉,在忍受中慢慢被消蚀。
艾莉丝的姐姐离世时她不在身边,母亲孤独地留在家乡,她不能照顾。这是在大城市打拼生根的每个人的痛。这是做出离开的决定所必须面临的割舍与惭愧。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舞台
神父初见艾莉丝有些吃惊,他说想不到这么聪明的女孩子在爱尔兰竟然找不到工作。
而艾莉丝在布鲁克林,工作表现好,在夜校拿到会计证书,坠入美好的爱情之中。仅一年时间,她脱胎换骨,从土里土气的小女孩,变得时尚、优雅。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的眼界、思维和所能达到的高度,环境作用大于天赋,环境可以扩展或是压抑,这是个人力量所不能抗衡的。在用脚投票的自由中,个人的发展就是他的选择。
而艾莉丝重返小镇,面临两难选择。离开时,她一无所有,没有工作,没有爱情。再回来时,工作和爱情都轻而易得。她感慨,如果之前她拥有这一切,也就不会走了。其实,如果没有走出去带来的改变,她也不会再拥有。
她看到小镇的海边,宁静而悠闲,不是布鲁克林海边人满为患的场景。她身边的男人,富有、得体,可以给她安静平和的人生。
她一时无法抉择。美国有她新婚的丈夫,这里也有可供她选择的生活,看着都不赖。
这时,小镇的老凯莉小姐尖酸刻薄的跟她谈她在美国已婚的事实,好像掌握了一个什么了不起的情报似的。那副无知居民特有的嘴脸,让艾莉丝一下清醒了,她说,她忘了,小镇的样子。
她终于明白,小镇令人窒息的八卦无知形象到处都在,这是这里的风情。
她毅然选择了离开。
这种感觉,我从小就开始体会,在我还未成形的思想中,深恶痛绝,我置之不理,横眉冷对。长大后离开,那种天高云阔的感觉,那种无裙带关系的束缚,让我觉得欢乐,终于不再缺氧。所以我现在很少回去,也不思念。偶尔回去后,在每个人身上我都能看见这种愚昧带给每个人的影响而不自知。我明白,这渐行渐远的感觉让我对过去残存的美好只能搁置在记忆中。
小镇有安稳恬静的生活,伴随着日渐趋同的无知与闭塞,城市有奋斗易变的生活,对抗着与过去生活的割裂与离根之苦。小镇的闭塞、蜚短流长,和城市自由成长的空间,给了我们最终的选择,多一份笃定与坚持,生活终究就是你选择的路铺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