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吃饭就会有饥饿感,腹中空空,需要进食,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和意识反应,提示人们必须补充能量。这种饥饿感,大家都有亲身体会,饿了,凉馒头都比山珍海味好吃;不饿,山珍海味可能还不如凉馒头。饿过肚子的人,才知道饿肚子的难受,也才知道珍惜饭菜、珍惜粮食。
在学习的问题上,也应该有一种饥饿感。这种学习的饥饿感,就是对学习始终充满兴趣和求知欲,对自身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不满足感。有了这样的饥饿感,求知欲才会旺盛,学习起来才能如饥似渴,充满动力。如果能长期保持这样的饥饿感,学习自然可以成为“一日三餐”的好习惯,全面摄取知识营养,对个人成长还是事业发展,都大有裨益。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新理念、新知识层出不穷,每个人都会“本领欠缺”,每个人都应该有点“本领恐慌”。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本领已经全部学到位了、学到家了,从此不再需要学习了。如果总是对新知识、新本领充满“饱腹感”或“厌食症”,那么学习就成了被动的难事,没有学习的内驱动力,也就无法静下心来,更无论钻研和深究了。
学习是解决“本领欠缺”和“本领恐慌”的根本途径。为了保持学习的饥饿感,可以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确定的目标不一定能够短时间内实现,但这种对目标的努力追求,会自然而然地让人产生饥饿感。主动给自己增加学习的砝码,激发战胜困难的欲望和能力,永不自满,永不停滞,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学习不能指望一劳永逸。教育学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说出了学习的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觉悟、一种责任,成为自觉行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常会遇到困难和阻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在学习中调整、在困难中前进,让自己始终保持活力和创造性。要学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一直保持对学习的饥饿感。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学习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时刻保持学习的饥饿感,多些“本领恐慌”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只有多学习、多积累、多历练,才能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努力保持能力与岗位相匹配,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本领,干出更多实绩,以新担当、新作为书写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