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生在世上,要计较的不是所得多少?有多辉煌?有多让人敬仰?
而是自己在逆境中、失意时,茫然无助、环堵萧然时,能否有好的心态?
跟网友交流时,我让他看看《人面即“苦”• 莫拗人生》这篇短文。
这篇短文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人的面部(五官)就是一个“苦”字,意味人生下来就是要准备吃苦的。
换言之,打出生起,就要逐步面临着生老病死,寒窗苦读,创业艰辛,人情冷暖等种种“苦海”。
把人生首先当做是一种“享受”的话,那就会在往后的岁月中,感觉到步步艰难,处处困苦,而痛不欲生。
当然,面对失意的处境,我觉得东坡先生是我们的榜样。
“一身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出游突遇风雨,而作之《定风波》词。
“披一身蓑衣,可以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遇到风风雨雨的地方,心还是哪样坦然,还是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描写了东坡自身顺势而为,苦乐相随,开朗乐观,意在山野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的潇洒境界。
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竟致一生颠沛流高。
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何惧眼前这点风雨呢?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多舛。可面对人生的挫折,诗人均泰然处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山雨欲来,得之坦然,失之悠然。
究其根源在于苏轼兼容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并能运用到人生实际中去。
在人生得意时,以儒家的积极处世来处理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徐州抗洪;杭洲筑苏堤,通西湖;惠州捐资修桥;儋州授学)。
当人生失意时,便用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空(四大皆空)来排解胸中的块垒,修炼自己的品性。
所以,东坡一生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有滋有味:品荔枝、烧东坡肉、做竹笋闷肉丝。
东坡六十六岁,遇大赦北归途中,即席写了一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被贬的三个主要地方的地名,来作为自己平生功业的总结,其中的悲苦是难以言传的,同时也显得是那么的潇洒、旷达、幽默。
这就是东坡,历经艰难而始终不失真性之心,始终高昂着不屈的头颅。
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失意,读了东坡词作之后,仿佛被过滤一番,都变成一片清澈了。
东坡为我们烹煮了一道“佳茗”,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象茶,有苦、有甜、有涩、更有回味,愿所有的朋友,也能活得像他那样乐观,那样豁达,那样自在!
亿万人中遇见君,缘份二字妙难挡。
贵手沾福轻摩娑,点赞关注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