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68年的今天,我的爸爸降生了。
据说,小时候的爸爸非常调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脚后跟一直跟着小石头”,那是我奶奶在后面扔的,就是气人到了那种程度。
用我奶奶的话说就是,“上墙爬屋,实在太皮了,宁愿让他倒在自己的小石头下,也不想让他从树上摔下来,掉河里淹死。”
看,我们家表达爱的逻辑,就是如此奇特。
不过,这造福了后来的我,据说爸爸结婚后跟我妈妈说,因为自己小时候尝够了被打,于是决定将来绝对不打孩子。以我三十岁的人生经历来说,爸爸真的践行了这一点。
青年时期,在普遍想上学却没有机会的情况下(例如我妈妈),我的爸爸开始逃学。
据说,是我爷爷去砖厂里,把逃学的爸爸逮回来的。至于有没有挨一顿打,我想应该是少不了的。
以上,是我未曾参与的我的爸爸的人生。
2、
1988年,20岁的爸爸结婚了。
第二年,就有了我。
至今,依然很佩服他在那个年龄,就开始了“家庭”生活,因为年近三十岁的我,依然没有勇气。
我跟爸爸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工作单位还挺有缘份的。模糊地记得,我小时候去玩过;后来读初中的时候,还在那里寄宿过;后来读高中,就离开了家,一直到现在。
其实,严格说起来,我跟爸爸的青春交汇的,因为我青春期的时候,我爸爸也才三十多岁。
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还给爸爸妈妈写过很多信,其中,我有明确说过,作为父母,我真的觉得他们做得特别好,而且,平心而论,我觉得将来自己做父母,未必能做到。
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思想也是想太多。但是,这个观点,我至今依然这么认为。
我觉得我爸爸和妈妈,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尽管可能不舍、不愿、不赞同,但是,还是会尊重我自己的意愿。
从我小时候要提早一年读书,到高考失败我不想复读、然后一个月之后又决定复读,从大学志愿选择离家很远的湖南,到第一份工作选择去更远的深圳,再到后来又从家来到上海。
尊重孩子的选择,我觉得是同龄人中,很少父母能做到的,也是很少孩子能自己选择的。
3、
2008年,40岁的爸爸,失去了他的爸爸。
我依然记得,时隔几年之后,再提起爷爷,爸爸还是会眼眶泛红。但是,似乎所有人都会掩饰着对爷爷的思念,假装看不到对方伤心,也掩饰着自己的伤心。好像中国人历来不太善于表达情感,开心的不开心的都是。
其实从性格上来说,我更像爸爸,比较沉闷,不太爱说话。以前会觉得,内向不太好,还不想承认自己是内向的人,现在倒觉得,也没什么不好。
莫言不是说过,敏感心思重,对作家而言是好事,聊以自慰吧。
除了性格,爸爸还把他的皮肤状况遗传给了我。但是,没有把他偏保守、思虑周全的个性遗传给我。
4、
其实,谁的人生也是第一次过,而且也只能过一次。
爸爸是第一次当别人的爸爸,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别人的孩子,他们都是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选择、面对自己的境遇,比如,求学、工作、结婚……
我们都没有经验,我们也不想采纳别人的经验,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人生情境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或者预想去做。虽然可能有一些行为还需要修正,有一些道路非要自己撞墙了才知道,有一些结果不是出于本心。
我觉得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家人是我们的盔甲,也是我们的软肋。
5、
2018年,爸爸五十大寿。
应该在家里的,但是没能在家里。
应该打电话表达,但还是觉得,用文字我可能会表达得更自在一些。
如果说有什么愿望的话,我希望爸爸减减肚子。毕竟,很久以前我就决定,等我结婚的时候,爸爸是要穿西装带我走红地毯的。太胖不好看!
最后,祝我爸爸:生日快乐!活到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