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显得忙忙碌碌,可实际上,这种忙碌,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
这种停留在表面的工作,我们把它叫做浮浅工作。
像是通电话,回复电子邮件,这种工作看起来让你显得忙碌。但是往深一层想,它打断了你深度工作的进程,消耗了你更多的注意力。
注意力不是像海水一样,没有竭尽的,而是像肌肉一样有弹性的,有张力,而且会疲劳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有限的关注力,集中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当你首先把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事情完成之后,整个人就会像松了一口气一样,放松下来。
当你放松你的神经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的状态出奇的好,那么,你处理其他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也会显得更得心应手。
不过我们前面也说了,我们的关注力就像肌肉一样,富有弹性。所以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内容之后,最好稍微放松一下,差不多5到10分钟的时间。
那么,当我们的大脑再次工作之后,状态就会比没有休息直接工作时候,更好。
除了我们的精神状态以外,决定我们的工作效率的还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热情程度。
我第一次听到“匠心”这个词语的时候,我脑袋里,顿时就出现了铸剑师的身影。
不仅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着剑胚千锤万打,还要注意每一次捶打敲击的力度。
每一次敲击,都在观摩剑胚的形状。
每一次敲击,都在斟酌捶打的力度。
每一次敲击,都是宝剑呐喊的心声。
你静下心来的时候,你仔细推敲,仔细琢磨,如何才能更好工作的时候,你进入深度思考状态的时候,就是在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会赋予你一种热情,一种对工作的热情。
它会燃起你对工作的思考,让你觉得枯燥乏味的工作也显得特别有意义。
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单调,不会觉得无趣,不会整个人,都陷入一种颓丧而乏味的状态。
鼓足你的热情,接下来就该进入工作了。
工作的时候,如果你的头脑里,突然蹦出一个好点子,那你一定会觉得乐不可支。
与之相反的是,惯性工作会让你担忧,你的脑子会不会生锈。
恰恰相反。
习惯有时候,真的比灵感更好用。
比如说,获得普利策大奖的卡罗,无论是放书的位置,还是堆放笔记本的方法,都是按规则来布置的。
事实上,他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条不紊。
更有意思的是,撰写《物种起源》的达尔文,也拥有这样的习惯化的习惯。
她的儿子弗朗西斯回忆说,他每天都定点起床,然后去散一会儿步。
一个半小时的工作之后,就去拆阅前一天的信件,接下来再去工作。
如艺术家般思考,如打字员一般工作。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密集而强度大的工作,会十分耗费你的心力。
这感觉没有错。
所以,你偶尔也需要一些安逸的时光,来补充深度工作所需要的能量。
毕竟,更好的放松,同时也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更好的工作状态,更好的工作效率,不是吗?
适当的闲适未必就是享乐,适当的休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