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大多不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自己的父母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颇具共性的情感盲区——人们很难意识到,与父母的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所有父母都难免有不足之处。那并不能说明他们是不称职的父母。但如果他们的负面行为模式是持续存在的,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就是伤害型父母了。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控诉这样的父母,而是传授对策,使那些受过伤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我们应该掌握的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如何为人父母,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我们凭感觉和本能去尝试,父母所谓的方法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在教导子女方面的表现可能一样乏善可陈。
中毒的子女会因为父母的虐待而自责,对于一个毫无防范、依赖父母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觉得自己做了坏事在先,父亲才发火,并因此感到内疚。他无法意识到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本该保护他的父亲竟然不值得信赖。成年后,会继续背负着不称职子女的罪恶感,很难建立起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由此引发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的缺失,反将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许多人在父母去世后仍然处在他们的控制中。
一、有毒父母的类型
(一)“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桑迪,在15岁时曾怀孕后来流产,之后的日子里,无论发生什么,父母总把错归结为这件事,虽然桑迪很崩溃,可一直否认父母的伤害,桑迪说,他们也是为她好。直到有一天,被问到,如果当时你没流产,生下了一个女儿,长到现在也该有16岁了,如果她怀孕了,你会怎样?会像你父母对待你那样对待她吗?桑迪:“永远不会!”,桑迪骤然领悟到了自己回答背后的含义。
把父母的伤害合理化,用“充分的理由”来对事情做出解释,以排除那些令人痛苦不安的可能性。将不可接受的事情变为可接受的。
承认尚在世的父母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已属不易,在父母过世后再去责怪他们曾经的过失更是难上加难。
将有毒的父母拉下神坛,让他们重归凡人姿态,当你找到勇气实事求是的看待他们的时候,才能在与他们的关系中实现力量的平衡。
(二)“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不称职的父母
莱斯是一个工作狂,他小的时候,母亲一直生病,父亲整天出差,莱斯是三个孩子中的老大,除了要照顾母亲,还要照顾自己的两个弟弟,他在家里承担了父母的责任,而作为一个孩子,他也是有需求的,可是他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回应,于是他就学着否认自己有需求,用来对抗孤独感和情感缺失。孩子毕竟是孩子,没办法发挥大人的作用,但是孩子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只会单纯的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并因此感到愧疚,因此自己不管多努力都不为过。
梅勒妮,吸渣体质,但她总觉得如果自己足够好,尽可能的去付出去爱,他们总会改变,最终会爱她。但他们并没有。一切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她选择伴侣的标准。在她小的时候,家里出了事情,她的父亲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扑到床上大哭,像个小孩子一样,而她的妈妈则把自己关在浴室里。最后只有梅勒妮去安抚父亲。她和父亲的关系是她第一次与男性建立起情感关系,小时候因无法哄父亲开心感到愧疚,于是她找到一些同样落魄受困的男人作为替代品来照料。
(三)“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操控性父母
如果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去做、去尝试以及承担失败的风险,孩子就会觉得无助和不满足,会变得焦虑和胆怯。
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操控型父母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它永不消失。经常把操控伪装成关心,比如“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有毒的父母给我们试压,摧残我们的感情,使我们胆怯、内疚好控制我们时,我们通常有两条路可以走:投降或者叛逆。尽管叛逆看起来会促进心理的结果,但事实上,叛逆和屈服一样,我们还是被父母牢牢控制着。即使父母已经过世,仍然可以继续操控。
伊莱今年六十岁,是个成功的商人,虽然家财万贯,生活过分节省。而他的这种省钱强迫症,都是他脑海里不断回响的一个声音所致,这个声音来自他去世十二年的父亲“你应该把每一分钱都存起来,世道会变差的,一定会!到时候你就需要钱了。”
操纵性父母的子女成年后,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会有些模糊。他们很难把自己视为脱离父母存在的独立个体,也不懂得区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他们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四)“这个家里没有酒鬼”——酗酒型父母
“正常家庭”的伪装对孩子来说尤为有害,这会让孩子否定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的正确性。一个总是被迫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谎的孩子,是不可能培养出强大的自信心的。
过度责任感,救助父亲的需求、自身安全感的缺失,以及被压抑的愤怒,都是酗酒者成年子女的典型特征。
要将“正常家庭”伪装下去是件及其耗费精力的事,孩子必须一直保持警觉,常常害怕自己一不小心暴露了家丑,背叛自己的家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往往不去与人交朋友,所以形单影只,内心十分孤独。他对少数与自己共同保密的家庭成员,产生了一种强烈而扭曲的忠诚感。对父母强烈的,是非不分的忠诚成了他的第二天性。成年后,这种盲目的忠诚仍在控制并破坏着他的生活。
父母发出的信号以及制定的规则变换的太频繁、出人意料,领孩子应接不暇。
(五)“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身体虐待型父母
被父母虐待过的孩子,要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难的。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成年后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童年充满了焦虑、紧张和痛苦,这些情绪会慢慢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
(六)“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语言虐待型父母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都会当成真的。如果家长经常向孩子传递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十分糟糕的人。
48岁的菲尔是个高个子,穿着很有品味的牙医,但开口说话时,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过度敏感和不自信令他十分痛苦。他小时候,父亲总是取笑他,常常令他感到很屈辱。如果他忍不住反问为什么取笑他,父亲总会说,你看不出来嘛,我只是开个玩笑。这又让菲尔觉得自己很蠢。作为父亲的嘲笑对象,小菲尔竭尽所能的去掩饰自己无能的感觉,成年后的他也一样。在他的一生中,神经末梢一直是暴露在外的。他的过度敏感、羞怯以及对别人缺乏信任是他努力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的必然手段,但也毫无效用。
卡罗尔离过三次婚,每一次她都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他们才离开她。少女时代起,父亲就经常取笑她,她的心里早已默认了父亲强加于她的形象,认为自己是个毫无价值、令人讨厌的人。成年后,她一直追求自己在少女时代所渴求的父爱,她选择的都是些残暴、暴虐或冷漠的男人,正如她的父亲,并想方设法的让他们以父亲从未做到的方式来爱自己。
二、有毒的家庭体系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当你小的时候,家庭就是你的全部,家庭教会了年幼的你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你才能决定自己是谁,该如何与人相处。当有毒的父母将扭曲的理念灌输给我们时,我们的认知框架、连同我们的感情和行为都发生了歪曲。
扭曲的观念和规矩是家庭系统的骨骼和血肉,盲目顺从就是驱动家庭系统运行的肌肉。我们对家里的规矩盲目顺从,因为不这样做,我们就背叛了家庭。这种忠诚把我们和家庭系统,和我们的父母,和他们的观念紧密相连。盲目的顺从形成了我们人生早期的行为模式,也使我们无法脱离这些模式,当父母的期待与要求与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存在差距时,我们的思想里,服从的压力常常要大过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只有认清我们潜意识里那些具有毁坏性的规矩,让它们现出原形,我们才能彻底抛开它们。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些规律,才能做出自主的选择。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有毒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的父母思想、行为保持一致。在潜意识里,家庭成员对于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表示亲密,经常要压制每个成员的个性。在这样一个关系过度纠缠的家庭里,你需要付出自我,才能换得偶尔的肯定和安全感。你做出的每个决定都会和你的家人纠缠在一起。你的感受、行为、决定不再是你自己的,你不是一个自主的人,你只是你的家庭体系的附属品。孩子逐渐在于家人纠缠不清的体系里形成了一种需求,想成为别人的一部人,也想别人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不能接受被排除在外的感觉。
在相对正常的家庭里,父母会试图解决问题,坦率的交流,探索更多的解决途径。有毒父母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当家里的平衡被打破,他们会宣泄心中的恐惧和懊恼,从不考虑这样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我们进一步的理解父母那些有毒行为的成因,也会最终理解我们自身行为的原因。
三、我们能做什么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我们可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但应该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而不是在这之前。面对自己的遭遇,我们首先需要发泄愤怒,需要哀悼我们从未得到过渴望许久的父爱和母爱这一事实,不应该去弱化和抹杀曾遭受的伤害。原谅和忘记,意味着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认可,这种需求使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过分纠缠的亲子关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而不断屈服,无论孩子自身有何种需求和期待,他们永远把父母的需求方在第一位。另一种表现则截然相反,当孩子大吼大叫或与父母形同陌路时,其实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是密不可分的。只要你对父母的情感很强烈,你就仍然赋予他们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权利,使得他们可以继续控制你。“我永远都不可能战胜父母,我的父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这样的错误观念会让你无助、害怕、烦恼和不知所措。你努力想要克服这些消极的感受,于是就会自觉地在和父母的分歧中退让、屈服、顺从他们的要求。也可能为了逃避这些感觉,你会在毒品和酒精里寻求安慰。
理解你的观念和感受之间的关系,是停止自我毁灭行为的重要一步。
自我界定,情感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同父母彻底断绝关系,而是说你可以做你自己,你的父母也无须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如果父母不喜欢你的做法或想法,你将不可避免的忍受一些不快。对你来说,拥有选择的权利以及质疑他们的自由仍然至关重要。
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回应可以让你保持自我价值感,不会被别人的想法和感觉拖入自我怀疑的深渊,回应会将生活的许多控制权重新交还到你手上。非辩护性回应可以阻止矛盾的激化,也不必因为极力为自己辩解而被逼到绝境。
表明自身立场可以明确你的想法和信念,对你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又得商量,什么没得商量等等。
这不是你的责任,你不该为此负责。如果不能认清主要的责任方,你就会一辈子把这个重担背负在自己的肩膀上。如果你一直因此而责怪自己,你的内心就会永远充满耻辱和自我憎恶,你就会不停的惩罚自己。你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在许多案例中不存在故意的伤害,但是纠结于是否故意本身并无意义,重要的是结果,失职的父母造成了伤害,无关乎他们是否故意,他们需要对自己造成的结果负责。
中毒的子女成年后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因为在成长的环境里,他们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这些孩子大多对所受的遭遇具有高度的包容力。当你还是孩童时,并不是很清楚自己的遭遇超乎寻常。你会用很多种方式处理自己的怒火:你可能会将怒火压抑于熊,变得抑郁甚至疾病缠身;你可能会把愤怒变成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你可能会用酒精、毒品、食物、性来麻痹自己的感觉;你也可能会时不时的爆发,让愤怒把自己变成一个紧张、挫败、多疑、好斗的人。应对愤怒并不是很容易,当你反复练习最终能掌控愤怒,就会有很多机会向父母直接表达愤怒。你只有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悲伤,才能释放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免除他的内疚和自责,否则,你还会继续惩罚自己。
将责任归于父母,并不是让你将自损行为的责任全部一脚踢开。将童年的自己身上的责任免除,并不意味着同时免除了成年的自己的全部责任。
与父母对峙,可以一劳永逸的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与父母对峙,并不是为了报复、惩罚或者发泄你的愤怒。而是为了直面他们,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同时你也要清楚,对峙不会让父母如你所愿的承认他们的所作所为,并向你道歉。事实上,对峙的结果往往截然相反。但你要记住,对峙成败的标准不是父母是否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而是你终于有勇气去面对父母,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
我们都害怕承认自己渴望从父母身上得到的那些东西,以前得不到,现在依然得不到。除了对峙以外,我们就只能生活在恐惧里。如果你不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你的无助感和无能敢便会愈发强烈,自尊心也会受到损害。不仅如此,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你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自己面对父母时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对峙的内容应该涵盖一下四点:你曾经对我做的。我当时的感受。它影响了我的生活。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