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命运的复制
在我记忆深处,父亲那双充满鄙视的眼睛,始终是我挥之不去的阴影。小时候,我的成绩只要稍有下滑,他就会破口大骂,“轻浮不要脸,没心没肺” 这些刺耳的话语,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我的内心。他还时常拿我和别人比较,说人家既会做事又懂人情,而我什么都不会,将来若考不上大学,只能在农村受苦,无人问津。
在这样的高压下,我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可我竟不知不觉地复制了父亲的行为模式。我疯狂地逼迫孩子上好大学,孩子的成绩只能上升,绝不能下降,一旦下降,打骂便是家常便饭,甚至在极度愤怒时,我还诅咒孩子 “去死吧,死了我的心就清净了”。
直到我走进花径,这一切才开始有了转变。在花径的学习与反思中,我渐渐发现,我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父亲声音的延续。而父亲,他也是一个充满创伤的人。
父亲小时候,曾带着叔叔玩耍,然而不幸的是,叔叔溺水身亡。这个意外成了父亲一辈子都无法挣脱的枷锁,深深的自责与愧疚,如影随形。父亲原本怀揣着考大学光宗耀祖的梦想,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可命运弄人,他遭遇了大学停考,梦想就此破灭。
此后,父亲试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照顾后面的弟弟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拯救自己,证明自己并非无能。他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一心想让我上好大学,完成他未竟的心愿。
因为内心的创伤与羞愧,父亲一辈子都活在痛苦之中,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以此麻痹自己。他在工作中也总是畏畏缩缩,多次提升调动的机会摆在眼前,他都不敢去争取,潜意识里害怕出错,害怕承担责任,因为在他心中,承担责任的背后可能就是出错,就是死亡。也正因如此,他一辈子都得不到爷爷奶奶的喜爱,即便他为弟弟们的学习、结婚、盖房子操碎了心,却依旧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在花径,我看到了父亲的一生,看到了他满身的伤痛与无奈,就像一只爬满藤壶的海龟,艰难地在生活的海洋里挣扎。我不再讨厌父亲,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理解与同情。我也意识到,不能再让这种命运的复制延续下去,不能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要打破这循环,给孩子真正的爱与自由,让他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