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今年又过去一半了。所谓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再加上本人阅读的速度比较慢,现在盘点一下,半年看的文字类书籍没有几本,下面就简单做一下笔记吧。
第一本:岛泰三《以命相搏的青春》
在一些日本的文艺作品里,总是会隐隐的提到,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学潮,但是没有看过专门讲述这段历史的书籍。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
本书不是历史著作,而是个人的回忆录,记录了作者个人作为学生领袖在69年“安田讲堂事件”中的所见所感。透过本书可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中理想主义者的学生们的精神面貌。本书对于运动的前因后果,事后的分析总结都有涉及。
当然本书也有缺点,文字比较散乱,且文学性不足。
阅读过程中,难免与当下对照,当年学生们以命相搏想要打破的种种,无论是压榨廉价劳动力的规培制度,令人窒息的应试教育体系,还是学阀和官僚横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残忍暴虐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似乎都已成为今日现实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让人不胜唏嘘……
第二本:长江俊和《出版禁止》
这是一本以叙述性诡计为主的推理小说。
这一类的小说笔者看了一些,其中不乏一些陷入了执着于玩文字游戏欺骗读者的作品。
这本书好就好在跳出了这个窠臼,并没有把重点用在雕琢文字上,而且用故事塑造氛围感。让读者在作者叙述的文字中慢慢感受到,一片未能刊载的报道中暗藏的杀机和其中若隐若现的政治漩涡。
到底谁才是刺客,谁才是目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后面还有操弄黄雀的人。
第三本:双雪涛《飞行家》
本书是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双雪涛的短篇小说集。
作为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80后,我总觉得双雪涛的小说带有一种儿时“城乡结合部”的味道。
工厂大院、破败电影院、积雪覆盖的街道,那些我以为早已遗忘的细节,那些深埋在记忆冰层下的生活碎片,被双雪涛的文字一一唤醒,带着惊人的清晰度重新浮现在眼前。
疯子廖澄湖、少年犯柳丁、飞行家李奇明,他们是一个一个在时代的变革中失重的灵魂,他们身上满是我们的同龄人或父辈的影子。
《飞行家》里的这些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代东北人共同经历却未曾言说的集体记忆。
合上《飞行家》,我意识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文学体验,更是一次记忆的考古发掘。双雪涛用他的故事为80后东北人搭建了一座回到过去的桥梁,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些被快速现代化进程抛在身后的时光。在全球化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这种地域性的记忆保存显得尤为珍贵。《飞行家》最终让我明白,东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底色,它塑造了我们这代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彻骨的寒冷中依然相信温暖,在沉重的现实中依然保持飞翔的梦想。
东北人的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留在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