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自己太差了!”“我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太笨了!”“我真的是糟透了”。这种对于自己的强烈不满和低评价,并不必然导致进步。相反,它极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糟糕的情绪和行为后果,如果不处理,将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在觉得自己“糟透了”的时候,做点什么,就尤为重要。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一书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和办法:
无价值感源于你内心的自我批评。它是一种自己贬低自己的声音,例如“我一点也不好”、“我就是一坨屎”、“我样样不如人”等等,它将绝望和自卑感深植于你的内心并让它不断增长。为了克服这种不良的思维习惯,你需要以下3个步骤:
a.进行相关训练,当自我批评的念头闪过脑海时,能识别它们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b.找出这些思维扭曲的根源;
c.反驳它们,从而培养一种更客观的自我评估体系。
按照作者的说法,你之所以感觉到自身没有价值、糟透了,是因为内心过分的自我批评,这种批评与自身的状况不相符,它是一种自我贬低的声音——也就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如果不去处理这些思维,那么你的绝望与自卑将更严重,让你陷于恶性循环,消极的情绪不断增长。因此,我们必须去处理这些思维,以免它带来更为严重的情绪后果。
我曾见过一位很优秀的朋友,她恋爱失败后,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陷于情绪低谷中很久都出不来。而在一般人的例子里,也不乏自我贬低的事例。“不可妄自菲薄”,是他们听不进去的道理。单纯地给自己说“我好棒”之类来打鸡血,同样没有什么效果。
不扭转错误认知,就无法改变情绪后果。
要克服这种不良的思维习惯,我们需要以正确的认知代替错误的认知,那不妨按照书上所说的三个步骤:
先是进行一定的训练,使我们可以做到当自我批评的念头闪过脑海时,就可以发现它们,并且把它们记录下来。比如说我考试失败,认为自己特别糟糕。可以把这一点记下来。
然后找出这些错误认知的根源。——考试失败,所以我一无是处。
最后是反驳它们。考试失败,只不过是人生中要经历的一个小小的考验,它的出现不是证明我一无是处,而是我复习得不够仔细,没有复习到重点。不要用极端思维来得到结论,不要放大自己的缺点,我们需要自己站出来反驳自己。
伯恩斯给出的方式,虽然有点复杂,既需要记录、需要进一步挖掘、又需要真正经过思考后的理性反驳,但经实践证明确实行之有效。它类似于心理治疗中的认知疗法。
结合自身的例子,你有没有觉得“糟透了”的时候?你当时是怎么恢复过来的?下一次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不妨试试“三步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