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过很多年轻朋友的微信,他们在问一个问题:
当兴趣无法养活自己,却因为无法放弃而分散精力,从而影响主业的发展,应该如何面对?
我的回答其实很简单:
当还需要问我应该如何的时候,证明你还没有那么热爱,那么,先把当下必须做好的事情做好再说吧!
当今社会,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就是:
做自己
做自己,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的未来我做主!
是不是听起来就非常带劲儿?
- 于是有人拿着“做自己”为借口,拼命的潇洒,拼命的挥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最终收获的只是空虚。
- 于是有人拿着“做自己”为借口,对待工作上的事情毫不在意,一门心思都放在自己的想法上面,无法胜任岗位要求,最后被扫地出门。
- 于是有人拿着“做自己”为借口,谢绝任何人的劝告和指导,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如果这个世界不能让我随心所欲,证明这个世界对我充满敌意,然后处处碰壁。
他们错了,这不是真正的“做自己”,他们不是在做,而是在作(zuo一声)。
那么什么叫“做自己”呢?
简单的说,做自己,就是有个对未来清晰的规划,知道的自己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然后每一天都在向那个方向努力前进,最后真正成为想象的那个自己。
美国艺术家艾丽·卢娜写过一本《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她提出了两个词:
应该(should)和必须(must)
很多时候的应该,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或者是体制、组织、老板给你的期望。有些时候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而必须,则是发自内心的,在清楚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相信什么,它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热烈的欲求和渴望。是遵从自己内在的理想,是一种真正活着的感觉,是真实的做自己。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中,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有个公式:
我的生计=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人生)使命
对于问我问题的朋友们来说:
如果“我们是谁”和“我们在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职位和层级都不重要,我们不再去工作,我们就是工作本身。
这是个理想的状态,找到这个状态,特别是一开始就能找到这个状态的人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不过,即便我们当下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要紧,我们只要去找,终究能找到。
在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认证班的时候,学过一个“生涯三阶段理论”,揭示了人在职场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
- 生存期:指职场新人阶段。这个阶段工作就是为了生存,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挣钱为了养家糊口,所以,当你的收入还不能满足支出或者刚刚满足支出的时候,就证明还处于职业发展的生存期。
- 发展期:随着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收入的增加,慢慢收入会大于支出,人开始有机会追求发展,希望获得归属和尊重的需求,希望获得工作成就,这个时候就逐步进入了职业发展期。
- 自我实现期:发展期的人寻找自己热爱的事情(可能是工作本身,如果你足够幸运,但也可能是工作之外的),持续投入修炼能力,并慢慢通过能力兑现相应的价值,指导热爱的工作给与的回报高于生存线就进入了自我实现期,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贡献价值。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除非你很早就进行了自我探索,从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的“必须”,知道自己的真正兴趣、使命是什么,并一直为之奋斗。否则,你说不喜欢当下工作,你问“应该不应该”找兴趣的时候,首先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不是在生存期。
我们“应该”怎么“必须”?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中有个例子很典型:作者在一家公司开发设计AppStore中的应用,从而获得职业收入,而当她遇到选择“应该”和“必须”的时候,她先查了查自己的财务状况,当发现“可以给自己几个月的时间,试试做一个艺术家来维生”的时候,她才离职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选择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己”,关键点有两个:
- 发现热爱一生的兴趣。
- 足够的资源投入去做。
这两点其实都很难,但我们“应该”不会因为难而放弃,因为,毕竟,这个“做自己”是我们的“必须”。其实方法很简单:
- 遵循规律,了解自己目前在什么职业生涯阶段。
- 积极尝试,探索自己当下的状态和兴趣所在。
- 要事优先,当自己在生存期的时候,把生存和技能提升放在首位,可以暂时把兴趣放在次要地位。
- 不忘初心,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以免迷失了方向。
- 敢于切换,当其他条件满足的时候,不要犹豫,敢于勇敢做自己。
其实,当自己明知道“当一个兴趣无法养活自己,却因为无法放弃而分散精力”的时候,我们内心滋生的,其实是一种贪婪的奢望:明明知道无法继续,却又欺骗自己无法放弃。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面对,在探索并了解自我以后的面对。
坦然告诉自己当下的资源有限,需要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不是当下最重要的东西可以先放在次要位置,确保自己分阶段的实现自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