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爱用道德绑架某一种职业的人,加上舆论的起哄,最后将事情放的很大。尤其是诸如老师、学者,甚至明星一类职业,我们不仅喜欢看他们在本专业本职业上发光发热,还要要求他们是完人。明星也就罢了,他们挣那么多钱占用过多的资源,其中也包含挨骂的钱。除了这种博人眼球的职业,比如一位普通的教师,辛辛苦苦做学问无人问津,如果出了一个刺激的视频便全网周知。难道如今没人在意真才实学了么,自然也不尽然,真相很有可能是所谓的真才实学在古今中外真的对其有兴趣的也不过寥寥少数人。大众更在意的或最在意的不过是八卦而已。那么,我们喜欢看完人或有意创造完人又是什么心理呢。自己做不到又有美好的向往,看到优秀的人把自己代入进去,也算是让自己“优秀”了一下。我不相信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没有毛病,甚至他们一定会有很多大毛病,但大众不愿看到,即便看到了也可以佯装没看到,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过我觉得这句俗语应该改一改,希望越大,虚伪也就越多。人们为了追求心中之好无所不用其极,还用“瑕不掩瑜”来安慰自己,以哄骗自己拥有了完美。如果天有上帝,他一定会像家长看着孩子似的摇摇头会心一笑。
我挺喜欢观察人,研究人表面背后的虚伪,以及虚伪下面的真实。当然,实际情况多是看破不说破,这是另一套处世哲学了,暂不必提。有时候身处在三人及以上的场合中我便会主动渐渐沉默下来,偷偷观察周围的人,观察他们说话的表情、穿着、身体语言、语速的快慢、不自觉的小动作等等,通过外在体现猜测他们的心理活动以及这心理活动背后的真实想法。猜的对错倒在其次,过程其乐无穷。时间长了我发现,当我和具体的人具体的时间段内聊一些问题时,对方的所有展现和道德并没有太大关系,同时我们谁的脑子里也不会产生“完美”这种想法,如果是朋友之间的交流的话。而虚伪的外在体现往往都出现在和经济利益挂钩的场合,这样的场合自然是前期做好准备的。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和道德也没太大的关系,左右人们的却是目的。吊诡的是,当我们新遇到一个人时往往会先问对方是什么职业,然后在心里默默将该职业和“对应的印象”相连,若这个人做出了“与道德相悖”的事时便会ta整个人进行否定。可悲的是现在相当多的人为了利益还会主动迎合这种固定连接,自我扭曲在所不惜。
那么人到底应不应该有希望。还是老话题,有无希望都太过绝对,应该把“希望”的程度做机动性调整才好,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看是哪方面的希望。若是减少一些拖累自己的希望,想必虚伪会少很多,还是件好事。诸如苛刻地要求他人、“绑架”他人,这些希望本就虚妄,不仅带来烦恼,还会徒增虚伪,让他人越来越虚伪,也使自己越来越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