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周五
*孩子老爱问:妈妈,你说我好不好?妈妈,你说我表现的咋样?妈妈,你对我满意吗?妈妈,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好,可烦我?
问的多了,我有时候想着对孩子要鼓励要肯定,会耐着性子说,“你很好,我满意,怎么会烦你呢?”可我有时候也会烦,会怼他,“自己好不好,你心里没数么?我说你好不好有用嘛?你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行不?”
我说孩子好,孩子也没表现出明显的开心。
我说孩子不好,孩子显得情绪很低落。
我说孩子“好不好你自己心里没数么?你能不能别老问我?”孩子又显得很委屈很生气的说,“好不好我哪知道,不都是你爱说我好,说我不好么?!”
孩子又问我,“你好不好,你心里有数么?你不也在意别人的看法么?你不是成天说你这个好,那个不好,谁谁好谁谁不好么?明明是你总用“好,不好”,来评说自己评说别人的。”
孩子的话,让我无从辩驳。
我,好不好?说实话,我心里真没数。我也是揣摩着,在意着别人对我的看法,想法。我心里其实对自己对他人并没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而是随着别人的看法,所谓的大众的看法,来评判着:这好,那不好…谁好,谁不好…
我是那么的想要好,那么的怕不好。我总想追求着“更好,更多,更快”,追求着被别人认可羡慕称赞…我却又常常陷在“自己是不好的”的痛苦里,总去挑别人(尤其是身边最亲近的孩子,老公,家人)的不好。
我用“好,不好”,把自己把别人捆绑的紧紧的,让自己让别人难受难过。
*看了一篇文章,从中看到了在“好,不好”中挣扎的自己。
我也越来越知道:其实,世间种种,哪有什么好与不好?!哪有特定固定的标准?
自己对他人少些“好与坏”的评判,就是松绑,就是放过。
放下“好与坏”,多些接纳和允许,让自己也让别人尽情的经历,感受与体验吧。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郑委老师 《不要做“好人”,要做“善人”》https://mp.weixin.qq.com/s/tHpk-QrYn3gaIZDN6_8DQA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好”。要更好,要最好。要么认为自己好,要么认为自己不好;要么努力让别人说自己好,要么努力评价别人好与不好。
很多人好的标准是从小被父母长辈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认为给植入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别人怎么说,自己就往那个方向走,至于这个标准是否符合规律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别人说我好。
这样的人没有自我,没有方向,所以,她的心永远踏实不下来。
而这种惯性也让她又用自己的感觉和心情来评价孩子好或者不好。这让她总陷在自我的感受中,不懂得给孩子真爱。
(看到了我自己)
好只是一种评价,是一个结果,并不是真相。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在“好”和“不好”中不断评价自己。
修行是需要你从“好”向“善”去转变。不要关注“好”,要关注“善”。“善”是止于至善,是完善。
也就是说,不关注自己“好”或者“不好”,只去探寻真相,找到自己的不足,缺什么就去补什么,不断地成长自己,让自己的生命趋于完善就可以了。并且人只能趋于完善,却不能真正完善,这种感觉就叫“善”。
当一个人的人生有正确的方向,又能坚定地以自己为原点,不断地止于至善,是不是很心安也很幸福呢?
*看到自己不够好,心里有不舒服有失落,还有点嫉妒别人。
我发现我被这个所谓的“要好”束缚住了。
上学要学习好,
上班要去好单位,体面有地位还有好收入;
工作当中要表现好,干工作不出错又效率高;
在生活中,我也很想“好”。做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女儿、好朋友、好义工、好老师……要求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都要做“好”。
我被这些”好”深深束缚住了, 而且被这些表面上的“好”构筑了一个虚假光鲜的外壳,掩盖了很多真实的自己。
(我何尝不是这样?!
一方面我的确很努力,可努力的背后,不是因为积极主动及喜欢,而是因为欲望和恐惧。
其实的我,虚荣好面子,内心却自卑怯弱。)
*我一直努力“好”,我表面也看着挺好,但是内心并不为这些外在的“好”而愉快,而一旦有一些我认为的“不好”的部分出现,就很不开心,徒然消耗能量。
我发现我所谓“好”的标准,都是外在的,是满足社会上约定俗成的高大上漂亮的标准,或者是我内心设定的“更快,更高,更强,更有能力,更有水平,更能被社会大众认可,羡慕嫉妒拉仇恨的好标准”。
我内心的这些标准,其实最伤害的是我自己,一旦达不到,我会沮丧,会不高兴,也许也会激发我一些好胜心、竞争心,会让自己为了显得好,为了可笑地超过别人而去努力,去好。
这样并不是喜悦地利他,也不能让自己止于至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超过别人,或者获取外在的肯定、好评和赞美的欲望而去利己的一种努力,内心实际上是匮乏感、不安全感在作祟,生怕自己不够好就不被爱。
在家庭生活中,我这些关于好的标准和价值观,其实还深深伤害了我的儿子。
他也陷在了要“好”,怕“不好”之中,也在内耗自己,让自己变得无力。
*这篇文字,让我更清楚的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这样做对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提醒自己,不要去分别去评判“好与坏”了。
跳出“好与不好”的束缚圈,向着“不断体验,不断完善”的方向走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