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戏文】
李元礼,也就是李膺,昨天我们刚说过他。
其人名气很大,堪称“龙门签证官”,当世每一条有野心的鲤鱼都想在他面前摇摇尾巴。可想而知,能够被他由衷赞叹的人,该是何等规格。
那就先说说荀淑吧,字季和,颍川人,是荀子的第十一世孙。这家伙显然继承了先祖优良的基因,从小就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后在朝中任职,并因为得罪了权贵——这种人要是不得罪权贵大伙儿都会觉得奇怪——被外派苦差,尽管如此,还是尽心尽力,所在颇有政绩,被人民称为“神君”,与钟皓、韩韶、陈寔并称颍川四长。享年66岁,有个孙子叫荀彧还算出名。
再说说这位钟皓,刚才已经提过了,同为颍川四长之一,不喜做官,躲在山里教书,据说最盛时弟子有千余人。声势搞这么大,想要安安静静过日子那可就难喽,后来果然做了一把郡功曹,可是没过多久就辞职了。大概这次工作经历给他留下了比较深的阴影,再往后官府屡次征召他出仕,都没能成功。最后死在了家里,享年69岁,也有个曾孙比较出息,唤做钟繇。
好了,回归正题,李膺是怎么评价这俩人的呢?
“荀淑见识高明,难以逾越;钟皓道德高尚,可为师表。”
简单明了,可是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小时候读到古人之间这种相互吹捧的言辞还会有猴儿躯一震之感,长大之后觉得也不过了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再厉害还能超过尧舜禹?孔子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干脆,直接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就此钦定了至少两千年的总冠军。
再往后,那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失道而称德,所以我们说周公有德;失德而称仁,所以孔子讲仁;失仁而称义,所以孟子讲义;失义而称礼,所以荀子讲礼。一直到了现代,实在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所以我们夸别人的时候才会特别具体,回想小学老师每年一次给写下的评语,才知道什么叫花团锦簇,才明白什么叫一片荒芜。
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者是刚刚过去的上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真诚赞美的普遍水平。
当然,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退步,社会环境变化太快,组织结构趋于不断复杂化,人的平均寿命也在提高,而人脑演化的速度明显跟不上,再有人想用一生时间来维护一个高规格的人设那实在是太难了。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拆解美德,分而治之。
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当人们发现一个大而无当的词无法概括一个活人的全部的时候,我们也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被神话了的道德标签,并且发现真的没有哪一种品格是可以高枕无忧的。例如一个人清高,就更要宽容,否则清高就成了孤傲;一个人仁慈,就更要果断,否则仁慈就成了乡愿;一个人强大,就更要敬畏,否则强大就生出暴戾;一个人富有,就更要勤俭,否则富有就成了奢靡;一个人博学——这点尤为重要,因为博学太容易伪装——就更应该说话浅显,否则博学就成了刁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