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奇葩的地方就是不会因为作者的褒贬而毁弃其艺术成就,应了《论语•卫灵公》所言:“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只要一到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诗就会被引用到仅次于新闻联播中的“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频次,自从挥刀自宫就能成为宫务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以后,我就想不通如果不亲自的话,还有什么人能代劳。当然,像我等俗人一定是亲自喝酒、亲自吃饭、亲自撒尿拉屎和亲自写东西的。闲言碎语不能讲,“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慈禧的诗作,在她母亲六十大寿的时间,兰儿因公务繁忙无法亲去祝寿,写下了这首诗送给母亲:“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流传至今,大多数人只记得此句,不晓得作者。
千古文坛,元稹以其独到的渣与情深意切独步江湖,无人出其右。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这就是著名的唐传奇《莺莺传》,这个IP后被改成了《西厢记》。
看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因其用情之深之真成为千古绝唱。
鲁迅先生也许认为元稹这诗是写给“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崔莺莺的,研判了下成诗的年头,我还是倾向悼亡其妻韦丛的。韦丛是个官二代,其父太子少保韦夏卿欣赏元稹,将20岁的小女儿韦丛下嫁给24岁的元稹,仙女般的韦丛下嫁元稹后,七年生了六个孩子,于27岁死于贫病交加,这桩婚姻其实也是元稹攀龙附凤的政治婚姻,他抛弃了没有什么背景的“崔莺莺”。
《遣悲怀三首》其二云: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写尽了人间的悲凉和生活的艰辛。写这诗的时候应该是公元809年的七八月份,在三四个月前,即809年的3月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入蜀,这个官职虽然不大,放在现在是副县级,但隶属于当时的中纪委,所以很是显要,在充满希望的好日子在到来之前,韦丛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原因是病了没医保。而31岁的元稹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见了当时的名女人薛涛,掀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
薛涛是个才女,天份极高,八岁能诗,后沦为营妓,集美貌于才情于一身,被后人评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俩人缠缠绵绵便罢了,突发正义感爆棚,弹劾东川节度使,由此得罪权贵,元稹调离四川任职洛阳,从此两人劳燕分飞,关山永隔。以前没微信,俩人就书信往来,以诗诉衷情,但是薛涛终归不是元稹的菜,于是薛涛把石榴裙换成道袍。
元稹与薛涛往来的相思诗颇为幽怨,薛涛还发明了桃红色的情书明信片,人称薛涛笺。
看薛涛的《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这诗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及唐伯虎的《桃花诗》有异曲同工之处,待以后再论。
再看元稹的《寄赠薛涛》
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元稹离开薛涛调到越州(今绍兴)任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委书记兼市长,又与走穴唱戏的刘采春拍拖得热火朝天、路人尽知,奇葩的是刘采春当时是随其夫周季崇到处演出的,可见元稹与曹操在这方面有一拼。
元长官诗里是这样描述刘歌星的: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里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刘采春文采不及薛涛,但美貌及歌喉的确打动了元老司机,但结局也是悲剧,终成弃妇,其中一说是投水而亡。
当然也有崔护的“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及崔郊“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样跌宕起伏以喜剧收官的故事。
那么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薄情的诗人如何创作出来最深情的诗。二是那些断肠的句子竟出于那么渣的人,诗句本身还有没有意义。对此,老邵也不想展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叔本华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说道:诗歌之所写者,人生之实念,故吾人于诗歌中,可得人生完全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