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晨跑经过梦想小镇,希望田野的稻子金黄,勾起了一串串的儿时回忆……
1.启明星
小时候出生在甘肃陇南的大山里,那里没有金黄的稻谷,但有金黄的麦子。气候原因,一年一季,春种秋收。
农历六月,草长莺飞,家家忙碌着尽快把地里的麦子收回来,防止雨淋后长芽,坏了一年的收成,我家也不例外。
我家兄弟三个,我是老二,记忆里总是少一个,不知道是哥哥还是弟弟。最忙碌的日子里,爸妈总会把我们带到地里去割麦子。
收麦子的前天晚上,爸妈总是忙碌到很晚才睡。爸爸会将四个镰刀磨的闪闪发光,妈妈则烙上一摞我们爱吃的葱油饼。
那时候家里没有表,白天看太阳,夜里听鸡叫。割麦时节,妈妈都在鸡叫三遍起床做早饭,然后叫我们起床吃饭。鸡叫偶尔不准,吃完饭有时候会待一会,东方发白就可以出发了,到地里有几里山路,现在想来估计要半小时左右的脚程。
在去地里的路上,我们会很兴奋的跟爸妈一起看天上的星星,爸妈不懂什么星座,但是知道最亮的那颗是启明星,当东方发白后,其他星星逐渐消失,但启明星会一直到天亮。妈妈告诉我们启明星就在山口的那个方向,记着它的位置我们就不会迷路。
2.受罚的耕牛
因为都是山路,从家里到地里感觉要走好久,一路上还会听到很多声音,比如猫头鹰叫声等一些奇怪的声音,偶尔会害怕,往爸妈身边躲。
到地里开始割麦前,我们总是要先尿个尿,喝口水缓一会,然后开始割麦比赛。爸妈总会一边割麦一边给我们讲一些故事。记忆最深的还是麦穗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麦穗很长,麦粒长满整个麦杆的,人们富足,有吃不完的粮食。
有一天,一位孩子妈妈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揉面,突然孩子拉屎了,随手揪了一团面给孩子擦屁股。
这事被天上管理人间粮食的大神知道了,这位大神为了惩罚人类浪费,派人来捋了麦穗,把整杆的麦穗捋的就剩麦杆顶上一点点。
从此,人类粮食收入巨减,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到处都是哀怨和啼哭,玉帝知道了这事,边重罚这位管理粮食的大神,将它打下凡间,帮助人们耕种,这位大神就是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的勤勤恳恳的耕牛。
3.铜锣里的土豆皮
除了耕牛的故事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爸爸讲的六十年代闹大饥荒的故事了。
土地改革叫“土改”,土改前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干活。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每家都是好几个,生下来饿死的不少。据妈妈说,他上面还有几个姐姐和哥哥都饿死了。
妈妈63年出生的,爸爸大妈妈6岁,所以爸爸讲60年左右事情,妈妈也是听众。
最艰难的时候,为了挖草根,山坡上的草皮都翻完了,柳树的叶子捋完,树皮割下来选软一些的煮着吃;白天生产队种麦子、土豆;晚上有人去抛地里的种子吃,后来队里的人在种子里拌上农药,结果毒死了十几个人。这些是57-60年的事情,都是爸爸的爸妈给他们讲的。吃树皮、草根,煮皮带吃的的事在爸爸记事的时候已经过去,但吃不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爸爸记得62,63年以后的事,那时候,一个村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只有一个食堂,所有人白天一起干活,晚上在生产队打饭吃。私人家里不能冒烟,只有干活的人才能在生产队领到清清的面汤一碗。就这一碗汤领回家先给孩子们每人喝一口,大人就找野菜啥的糊弄一下。
爸爸说,有一天中午,大人们都去干活了,爸爸在生产队食堂门口玩,看到锣里面晒的发霉的土豆皮,悄悄抓了一把,躲到房子后面的角落里吃了。因为怕发现,一次抓一点,就那锣里发霉的土豆皮,爸爸偷着吃了好几次。
割麦的时候,爸妈教导我们熟透的麦穗要小心,不能掉麦粒;掉了的麦穗要捡起来。挨过饿的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4.爸爸的教师资格证
在麦地里,除了爸妈会主动讲一些故事外,还会回答我们好奇的问题,就比如爸爸的教师资格证。
其实从我们会翻箱倒柜开始,就知道爸爸有个教师资格证,从我们记事开始,爸爸就没有教过书,所以爸爸上学和教书的事情我们兄弟三都好奇。
爸爸讲他上完了高中后先在村里做了两年掌称官,之后教书三年,工资不足以养家就辞了老师工作,回家认真种地的。
那时候上高中,一周三天上课,四天干活。偶尔还要军训,是有真的枪打和真手榴弹扔,爸爸说由于他左撇子,第一次扔手榴弹没扔远,后面都让其他同学替他扔了。
高中读完,回到村里,队上要他做掌称官,他说没力气不做,掌称官的工作就是按照会计给每家分好的粮食称给人家,但这个有时候几百斤几百斤的需要搬来搬去,需要力气。爸爸拒绝了一年,第二年队里人找了好几次,不做不行了,最后队长说不用你搬运可以做吧,然后爸爸就答应了。
两年后,队上让爸爸去教书,并颁发了教师资格证,开始一个月工资7.25元,爸爸教了三年,第三年涨到每月15.2元,那时候土地已经划分,由于家里人多地少,给的工资不能养一家人,同时看着村里人在山里开荒种土豆燕麦,养猪都好起来了。由于爸爸教书没时间开地,获得的工资也不能养活一家人,所以就不教书回家种地了。
到现在,有时候还会不经意看到爸爸的教师资格证,也会调侃的说,看那谁谁谁退休后都七八千的工资了,你那时候坚持一下的话好了。爸爸就笑着说,那时候谁也不知道是现在这样子的哈。
5.吃青麦
吃青麦一般在麦黄之前,在割麦子时,有部分由于被野草挡了阳光,没有黄的麦子,我们也会割回去吃青麦。
青麦吃法有两种,一是带杆在火上烧着吃,叫烧青麦。一般在野外,方便烧,因为野外没有锅,烧的有烧烤的焦味,加上麦子的清甜味道,有种特殊的香味。二是剪下青麦穗在锅里蒸,叫熍(qiong)青麦。熍的青麦干净没有灰尘,一次可以做很多,保留了麦子清甜可口的本身味道。
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会将青麦带回家,妈妈给我们熍着吃。陇南一带的山地里,可种麦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小麦、大麦、燕麦和青稞,我们大家最喜欢吃的是青稞。
熍青麦一般是先用剪刀剪下麦穗,但是要带一点麦杆,是要留着揉麦仁用的;锅里倒入两碗水,放入剪好的麦穗,蒸个30分钟左右出锅,之后但在簸箕里揉出麦仁,再用簸箕簸一下麦壳和碎叶子就可以吃了。
这一天,爸妈又带来青麦,还没等到出锅,邻居家小朋友就闻香而来, 跟我们一起围在灶台旁,开始吞咽漏水了。
就要出锅了,妈妈说:“让开,烫!”。然后逐一拿来锅边塞的布条,蒸汽逐渐变大。只听“砰”的一声,打开了锅盖,蒸汽弥漫,香气四溢。她一手拿起铲子,一手拿起筷子,将滚烫的青麦穗捞到簸箕,端到院子里,我们紧随其后。还等不到麦仁全部揉出,我们便开始抓着吃,一边烫的噗噗地吹气,一边开心地喊:“好吃!好吃!”。
6.打麦
麦子收割好后一般会搂立在地里,两三天后,用牲口驼和人背的方式,运回家里的打麦场,搂在麦架上。随后会选择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来打麦。
打麦是个体力活,也是比较隆重的事情,一般会有邻居来帮忙。
打麦前一天,妈妈会多做些馒头,爸爸会收拾好连枷和木叉,找好簸箕、筛子和口袋。同时给骡子加料,让它吃饱喝足,因为打麦它是主角。
第二天天气不错,我们一家人带着水和干粮,拿着那些准备好的农具,来到打麦场。
首先,麦穗从场地中间向四周一圈一圈铺开,直到铺满整个麦场,然后爸爸牵进骡子,给它带上嘴龙套,驾上石杵,拿起鞭子示意,骡子就跑起来了。妈妈和邻居们,有的拿着连枷打拿着碾不上的麦草,有的拿着木叉叉一下不均匀的地方。
几十分钟后,麦杆都变成麦草了,大多数麦仁已经脱离了麦穗,这时候爸让骡子停下来,用木叉翻一遍所有麦草,然后继续碾打,直到麦仁从麦穗彻底脱落,完成了打碾,挑走麦草,将麦草装进草房,麦仁带麦壳和杂草的推到一起,用簸箕扬起来,将麦粒和其他草叶分开,再经过筛子,分离出带壳的。这样,干净的麦仁就出来了,装进口袋驮运回家。
粮食驼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称一称,计算下今年的产量,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记忆中不出意外的话,爸妈都是开心地说,还不错,顿然全家人脸上都挂满了喜悦的笑容。
7.蚂蚱笼
打麦场上另一部分快乐,是我们这群孩子们的,因为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剪麦杆,编出自己喜欢的蚂蚱笼了。
当大人们们忙着铺开麦穗的时候,麦场的另一边,一定是我们拿着剪刀,在忙碌着剪麦杆。剪过一次的都知道,要选色泽金黄,没有斑点,粗细均匀的,长短一致的麦杆。为了在爸爸给骡子驾起石杵前多剪一些麦杆,我们个个眼疾手快,伶俐的小手从铺在地上的麦杆中迅速抽出一支心仪的麦杆,果断的将上面麦穗一剪,下面麦节抽一下,啪的一声,一支漂亮的麦杆就出来了。
麦杆是很多手工品的原材料,它可以做草鞋、草帽和一些工艺品,但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还是用它来做蚂蚱笼。
麦杆剪回家后,先用清水在盆中泡一个晚上,让麦杆变得韧性,编起来不会断裂,就可以编自己喜欢的蚂蚱笼了。
用麦杆做蚂蚱笼的方法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编织6个正方形,然后用麦杆缝成一个正方体的方法,这种做法有多个变种,比如做成长方体。多个可以缝在一起,可以是多个正方体连起来的大套间,也可以是每个独里的小卧室,这个形状可以任意变换,有点像俄罗斯方块,总之这种做法做出来的是方方正正的。另一种作法是一次性封口的,有点像织毛衣,不用额外骨架,先做个大平底,然后向上逐渐变小,直到封口,这种做法可以是三棱角的、四棱角的、五棱角的,速度快,使用方便。
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会采用四棱或五棱角的一次性封口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快,做好便可以去捉蚂蚱了。
……
二十多年过了,这些事仿佛就在昨天,一出出一幕幕不断在脑海中浮现,有些变成了我的基础生活技能,有些则形成了我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