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一说,有些人理解能力真不好,只知道自己表达言论,却不看别人到底留下什么言。
我觉得也是啊,人与人如何进行有效交流,如何表达自己和得到他人理解,关于这个问题困惑了很多年。
如果有人要问我,我能说的只有自己的经历,从小自己的爱好和关注都较小众,得不到周围大部分人的认同和理解,导致性格变得非常内向、自闭,也影响了学业和工作、人际关系,近年慢慢想明白了,人与人能否成功沟通、互相理解,方法很关键。过去没有人理解我,是我封闭了自己,不跟人接触,现在我尝试先去理解别人。
只要确定这一点,世界上没有两个想法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每个人想法也不可能绝对客观中立,多少会有主观局限,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保持耐心和豁达。
在我们这个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很多人都会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欲望,但却总是忽略了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一般来说,人的第一反应是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然后才是别人的感受。比如,我两年前开始在新浪微博关注时事政治时,感触特别多,常常转发很多资料文章到自己建的QQ群,一般没有什么回应,甚是无味,有一天转发了一篇,正为文章里说的爱国情怀感动,一个认识六年的网友道:dang pai都是排除异己的没那么大肚量不参加任何组织对得起良心不喜欢拉帮结派等等,此时,很明显双方都开始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都不要认输,群聊转私聊,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各持己见,心累。
回头思考了一段时间,还是去和对方再度沟通几次,和好了,了解双方都固执,如时事政治历史之类有争议的话题就不再谈论,只是聊一些轻松的事如健康养生、摄影、美食之类,开开玩笑,都知道各自在乎什么,既然改变不了别人的想法,就只好顺其自然,毕竟六年的朋友也是缘分,不想总是为争论伤感情,导致友谊走到尽头。
这里并不是要分出谁对谁错,认真说起来,两个人都各有道理,只是关注点不一样,在交谈中,如果双方都固执,又不自信,讨论就会变成争论,都只想说服对方,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这就是情绪代替理智的表现。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是必须的,如对著一个或若干个只关心吃喝玩乐的人谈国家大事,对著只爱追娱乐明星的人谈科学家的牺牲和贡献,对著社交恐惧症的人谈交友广阔,都是对牛弹琴,很不合时宜。
还有一个关键是不同的人的性格,有的人比较自我和主观,说起来别人就插不上话,他也不太关心别人的反应,有的人比较沉默寡言,别人说什么他基本不会回应什么看法,只会不时点点头或摇摇头,以“嗯、哦、是、不、哈?”之类的单音字作为回答,有的人不太有主见,较为顺从别人,即使你说他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话题,他也会认真倾听并做出回应,有的人不但能顺畅表达自己的见解,也能耐心倾听和理解别人。
不管交流的对象是什么性格,有一点很重要,别人的反应永远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理智,不让情绪占上风,不一定要达成共识,在平静友好的气氛下,双方各自保留观点,求同存异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