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比较阅读】
梁晓声悼念亡父的散文《普通人》,杨绛悼念朋友的散文《老王》以及贾平凹的小说《小巷》,三篇文章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让我们来一起解读一下这些小人物,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首先看人物职业:《普》中的主角是一个七十多岁的退休老建筑工人,被剧组聘为群众演员;《王》中的主角是一个单眼残疾的三轮车夫;《巷》中的主角是一群给人做按摩的盲人。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都是小人物。
再看人物事迹:《普》中主要记叙了①父亲正襟危坐、耐心等待导演派戏却被遗忘;②父亲雨夜心系剧组、天亮冒雨守诺言去当群众演员;③父亲认真当朝鲜族群众演员,让朝鲜导演看重;④父亲在家中认真琢磨台词。《王》中主要记叙了①老王愿意车费减半,冰大一倍,冰价相等的送冰给我;②老王送墨存不收钱,还担心我没钱;③为了“凑合”活命,送老主顾,最后终于病倒;④老王在临终前给我送香油和鸡蛋。《巷》中主要记叙了①小巷盲人开按摩所解除人们痛苦;②小巷盲人为别人点亮电灯。
这些人物的事迹虽然不一样,但是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品质,就是超强的责任感,他们做人认真,为他人着想,做事尽职尽责,他们努力实现着作为小人物的社会价值。
最后看与作者的关系与感情,梁晓声与《普》中的父亲是父子关系,因此作者写作此文主要是表达对已故父亲的思念与赞美;杨绛与《王》中的车夫是“朋友”(之所以朋友要打双引号是因为作者其实一直并未把他当做真正的朋友),因此作者写作此文主要是表达对已故老王的怀念与愧怍。贾平凹与《巷》中的盲人们没有任何关系,或者是健康人和残疾人的关系,因此作者写作此文主要是讴歌这群盲人美好的心灵。
大家在阅读和分析人物时既要关注作者与人物的关系,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感情,但是又要跳出单个人物,因为作者选取他们作为写作对象绝非偶然,他们应该代表了作者的价值倾向,他们代表的是一群人、一类人。
从三个作者身上我们都看到了“本真”,作者立足小事件、关注小人物、聚焦小精神却折射出大的社会问题和人格品质。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东西也是最真挚的情感,没有虚假与浮夸。小人物也有表现自己的需求,小人物也有友谊的情感需求,小人物也有帮助他人的能力。
【精彩语句品析】
《普》:①他们的认真乃因为这正是他们的愉悦!②我明白自己不可能永不摘下, 然而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们人人的情感都曾一度依赖于它。③或者说,父亲是一个“本色”的群众演员。④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王》:①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②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③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巷》:①这个城市的病人毕竟多。②这些在生活中痛苦、失去了人生乐趣和理想的患者,走一步,退半步,不晓得这个小巷的深处将是一个什么世界? ③那里是一个修缮的世界,修缮师就是一群黑黑暗的精灵。④眼睛是瞧别人的,灯是我们的眼,所以我们瞧不见,但它却瞧见了别人,别人也瞧见它了。
【写作启示】
三篇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所以我们可以用写作记叙文“起承转合”和中考评分标准来分析。
首先看题意表述,《普》的题意表述非常的直白:第87段“父亲一生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连当群众演员,也认真到可爱的程度”,就是直接对人物的精神品质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概括出来。《王》的题意表述比较隐蔽,第22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巷》的题意表述也很隐蔽,第18段“灯给了希望,他们一直走,走向生活的深处”。就是题意隐藏在含义非常深刻含蓄隽永的哲理性的抒情句子中。 从考场应试教师阅卷的角度来看,题意表述直白醒目好些。其实,所谓题意表述,于记叙文而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从议论文来看就是中心论点。
再看材料支撑。《普》中为了支撑父亲做事认真有责任感,一共记叙了四件事;《王》中为了支撑老王善良纯朴,一共记叙了四件事;《巷》中为了支撑盲人们乐于奉献实现价值,一共记叙了两件事。但是事实上三篇文章不止记叙了这几件事,还有其他事件,但是这几件事是能最集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也就是能准确支撑题意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几件事呢?我们先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一下(见下表)
可见,有些事件看似与中心无关,其实是起到了承接和侧面烘托的作用的。
【思考题】
另外, 记叙文的材料支撑除了选择材料的准确性外,还需要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使其具体化,请你从三篇文章中分别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