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演唱技巧的训练方面,很多网友都比较头疼,虽然喜欢音乐,也喜欢唱歌,可是有的地方总是唱不好,就是因为忽视了一些技巧,希望今天整理的技巧能对大家有帮助。以下是演唱时最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1.音质
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
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帕瓦罗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
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
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
让声带歌唱
第一种: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
第二种:从生理上说,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
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
第三种:“声音靠在气上”,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
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流行乐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们借鉴。
2.音量
演唱中所谓的控制音量不是单纯控制嗓门的大小,而是指声音的亮暗的掌握,比如唱高音时,注意声音要松弛,不要憋着,让声音在你的控制之内,做到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
3.吐字
声音必需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
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舌头好象一直处于英语中“get”、“let”、“like”那个位置上。
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国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象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
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靠前即可。(猫咪叫时的嘴巴形状,形象地说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4.气感
气感不只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效果”。
以教堂的钟为例:如果这个钟没有挂起来就敲击它,声音短促而难听;挂起之后再去调皮击它,声音会产生回荡的余音,传送十里之遥。
气感能使歌声始终带有回荡的“余音”,听觉效果明显不一样,唱者的自我感觉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声”。
小结:如果我们按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这十六字为准绳要求自己,即使你乐感不足,也可以通过技巧来制造出“假乐感,以假乱真,也能让听着觉得动听。
了解了唱歌的基本要点之后,就要通过训练,来提高自己了。通常有两种训练方法:气息训练和声带训练。
一.气息训练
1.两肩摆在自己最自然的状态
2.胸腔打开
3.两肋及后腰自然
4.小腹及臀部注意协调性
5.“横隔膜”(处于腰部“水平线”的平滑肌)注意收放的节奏
6.发音时要平稳、轻柔
二.声带训练
1.发“ s ”的状态不变,舌尖稍向后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Z”(介于“ zi ”与“ ri ”之间的音),发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上述气息的练习方法。
2.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吊嗓子,吸住一口气,身体放松,张开或闭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发出“啊”或“咿”的连续声响,还可以做高低音连续变化起伏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