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三毛的文章,买的是一本盗版书,初读,便一气呵成,欲罢不停。后来,求学的岁月,这本书一直摆在床头,安妮的书亦是如此。再后来,偶遇余秋雨老师的文章,于是,床头书很自然的换成了余秋雨老师的文章合集。一直都觉得,写文章的人,文字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作者的影子。所以,你喜欢某一个人的文字,其实又何尝不是喜欢这个作者呢!
读了余秋雨老师这么久的文字,一遍一遍,却从来不曾注意过与他有关的谣言,直到再次读到他写的《关于谣言》。看了一部分,便停下来去百度与余秋雨老师有关的谣言,还真搜到很多。看后,忽而就想起了余秋雨老师文中的句子:“大家会像当初轻易相信谣言一样轻易的放弃他们的相信。”
读三毛,喜欢她浪迹天涯的那份柔性的孤勇;读安妮,喜欢她笔下那些叛逆、灰色、带着植物野性美的女子;读余秋雨老师的文字,喜欢余老师的文化沉积与智者思维;我能想到的文人,该是余老师这样的。
不知什么时候形成的习惯,读书,总喜欢先读序,看看作者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解读,看看别人对这本作品的解读。也固执的以为,自序引人入胜的作品绝对值得继续翻阅。或许是自己孤陋寡闻,又或许是太过走马观花,到是第一次看到一位作者对自己作品题目的解读。余秋雨老师说,之所以叫《霜冷长河》,是因为霜冷长河是余老师心中的至高美景,他愿意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谈人生,特别是谈谈因经霜而冷竣了中年人生。直到此刻,我才注意到书的封面,原来便是一条绵延的霜冷长河。
《壮士》,还停留在荆轲身上,其实也很模糊,到底怎样的人才算的上壮士。余老师说,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的投向一种精神追求。反复读着最后半句,“把生命慷慨的投向一种精神追求,”“把生命慷慨的投向一种精神追求,”……我们最缺的,便是这种精神追求吧,物质有形,精神却无形可寻。如此,余纯顺壮士当之无愧,我却更多的想到了《人类星光璀璨时》,也才猛然意识到这书名的准确、奇妙,我们人类璀璨的星光才是这世间最美最不可复制的风景。
想来,一定得找机会去读读壮士余纯顺。去上海,也一定得去看《探险壮士余纯顺摄影遗物展览》。
《中秋》,是真的没有想到会是写张爱玲的。也不会想到,读完文章,我是那么迫切的想要认真读读张爱玲的作品,之前,是真的很难读完张爱玲的文章的。一直都知道,张爱玲死在了美国的一个寓所中,但是却很是默然,没有震惊没有怜悯,一种与己无关的冷漠。全然不是知道三毛自杀的那种无以言语的悲痛、伤心与不舍。或许,这就是不爱与爱的区别吧。因为不了解,因为无知,所以便理所当然的无动于衷。直到读到余老师写的:“……张爱玲享受一种超远年岁的热闹,而她居然还悄悄的活着,与这种热闹隔的很远……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反复咀嚼着“深刻的故意”这五个字,一边感叹着文字的美妙,一边感受着那种对张爱玲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相较于如今那些写一本书就要在各个书店大肆宣扬,深怕自己不出名的所谓作者,我们这位可爱的老太太选择的寂寞可不是一种深刻的故意,却也故意的高雅。我也相信,她乘风归去时,她灵魂的第一站一定会是上海。
想来,该是年少,或者阅历尚浅吧,还是读不懂张爱玲的。不懂就不懂吧,何须人云亦云,总会有那个读懂的时候吧,且静心等等。
《琉璃》,认识了张惠珊女士,还特意去百度了她的照片。主演过一百多部电影,金马奖影后、亚太影展影后。可我不认识她,没看过她的多少电影。我认识的那位张惠珊女士,是余秋雨老师笔下那位“已跻身数量极少的国际第一流琉璃工艺大师的行列。一次一次轰动的展出,一浪一浪如沸的佳评,气定神闲,只向主办方提出一个请求,把自己的作品放在边上,让出展览厅的中心部位,以最虔诚的方式将远处的烽火台——汉代的琉璃陈列其间。展览厅一时烘云托月,她把全部荣誉献给了祖先,只想与祖先共享一个名称:中国琉璃,然后相扶相持传播给今天的世界。”
我想,当一个人,在利益面前始终想到的是祖国时,她便永远是国人的骄傲。正因为张惠珊大师,有着琉璃一样的心,所以才可以在琉璃的世界叱咤风云。没有见过正真的琉璃,只读到余秋雨老师对琉璃的描述,“可以吸纳华彩却又纯净透明,可以美艳惊世却又霎时自灭,可以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安静。”“《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经文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琉璃果然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
愿自己,也愿所有人都努力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长者》,有多少人只是年龄算的上长者,然,正真的长者却与年龄无关。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定义长者,或许这只能是一个需要用心去感受的词语吧!但我很清楚,张可老师是一位可敬的长者,虽然她只属于余秋雨老师。
这样的长者,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先大国后小我;这样的长者,上得了战场,站得了讲台,下得了厨房;这样的长者,即使住在低矮的泥屋也会挂一定雪白的帐子;这样的长者,即使随便说几句也会将你带入一个文雅的世界;这样的长者,会让你明白减法比加法重要;这样的长者,面对灾难,蒲草韧如丝;这样的长者,心里似乎不懂得恨,从不以疾言厉色的态度对人,也从不用强烈的字眼说话……
这样的长者,便是张可老师,一位学者背后的女人,一位女人背后的学者。这样的长者,让人望尘莫及却情不自禁心生向往。此生,愿倾尽所能成为这样的长者,方不负此生。
2019.8.23
读书真的很有必要写读后感,输出时是真的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输出才是读书的升华!真该和懒惰始终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