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听大人说“别嫁太远”,那时候根本不懂这四个字的含义。
尤其是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年轻人,想要遇到同乡的概率微乎其微,更别提找到合适老乡谈恋爱结婚,所以远嫁有时候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遇到一个合适的人不容易,即便知道未来要面对“过年回谁家”这个世纪难题,但也免不了在爱情里的奋不顾身。
远嫁其实不那么可怕,因为你选择远嫁,就意味着你要学习独立的能力。也要学会从心里上与原生家庭分开,更要学着去接纳婆家的饮食、卫生、生活习惯。
1.新媳妇的第一个年
按照中国传统,新婚第一年都应该在婆家过。年三十,一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举着酒杯说着吉祥话,竖起耳朵听着别扭的方言,尴尬而不失礼的笑笑。随着老公一起礼貌的尊称每一个长辈,碰杯时要注意杯子不要高过对方的高度,按着辈分挨个碰杯,杯起杯落,传递着祝福。
越热闹就越想家,想着家里少了双筷子,少了几碗菜,可能父母的年就变得凑和。多少父母忙忙碌碌就是为了年三十和孩子一起吃顿饭,若女儿没回家,老两口就简单吃口,因为少了闺女那么这个年就和平常日子一样普通。
如果遇上体贴老公,善良公婆,倒也还好。嘘寒问暖生怕你不习惯家乡的一切。体谅你的孤独也照顾你的情绪,提醒着你给家里老人去个电话,问候下节日的祝福。
如果遇上心大的老公,刁难的公婆 ,那心酸只能自己扛着。有苦说不出有理说不得,嫁进门就生生变成了一家人,哪容得你少女心,多余的一点情绪生怕被解读成矫情做作。
2.回城里和回村里的年
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居住环境,回婆家过年除了心理上的孤单情绪,因着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差异,伴着归期临近,心理压力便越来越大。
如果回城里,一趟飞机或是一日火车可达的距离,都不是大问题。至少生活上的差异不会太大。
吃新鲜的饭菜,睡舒适的床被,逛暖和的商场,一家人围着电视看着春晚,时不时地掏出手机抢抢红包。
若是回村里,坐了飞机坐大巴,坐了大巴坐小巴,坐了小巴还得腿着回去,拖着行李箱,翻过泥土地,才看到村子里稀稀拉拉的几处房子。
手机没信号,打电话要跑到村口;一顿饭菜可以热好几餐直到吃完;被窝里冷的好像自己就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家里没马桶,上厕所硬是靠憋的,不敢上茅房只能少喝水。
如果遇上心疼你的老公,搂着你说老婆辛苦了,真是委屈你。公婆拉着手说着城里媳妇真是不容易,怕是村里的条件让你受苦了。
好像一肚子的心酸瞬间被安慰,然后感激地对老公说不怪你,出生在哪里不是我们能决定的,父母的辛苦本就不容易,这一切都能理解且说服自己试着接纳。
然后告诉公婆没事没事,城里媳妇也没那么娇贵。哪那么多不习惯,多住几日慢慢就好了。爸妈别担心,我能适应。
如果遇上妈宝老公,你说一句不习惯他都能给你怼出十分钟我爹妈有多不容易。告诉你我条件就这样,既来之则安之,别总是和你家比,这是我家,我家条件就这样。
无意中又听到公婆半掩着门说外来媳妇就是娇贵,哪那么多事儿。过个年还过出毛病来,这都谁给惯的臭脾气。
听到此话,相信媳妇的心瞬间被泼了冷水,最想做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回娘家,真的谁家闺女谁疼。老公要是蛮横婆家要是无理,再多的礼节都成了多余。
3.方言成了永远你到不了的远方
走过这么多国家,英语说的溜就没在怕的。但要是婆家的方言听不懂,那真是成了到不了的远方。
家人之间说方言,挤眉弄眼的好像夹着几个不能说的秘密;朋友聚会说方言,唯一听得懂的就是说到自己的名字时会心笑笑;同学见面说方言,谈笑间俨然已经觉得自己的参与是多余的。
遇上谅解你的老公会在带你回家前就打好招呼,让大家尽量都说普通话,避免你融入不进去的尴尬。淳朴的公婆也会试着去憋出一口别扭的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表示对你的尊重。
遇上大男子主义的老公,觉得你就该学点方言,以后才能和大家有话说;公婆也不停的给你洗脑,方言要学,哪个媳妇不是从头学起的。嫁过来不会说方言,别人会笑话的。
若一个人挑剔,连语言都成了障碍。若一个人体恤,即便不言语也不会失礼。
亲爱的姑娘们,远嫁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公和婆家的态度。愿远嫁的你不再抱怨孤独和心酸,而是努力让自己变得独立和刚强。
愿这篇文章可以带给你一点点思考,每一个“远嫁”都需要付代价,或是时间或是思念,但终究都教会我们成长。
我是小颖Esther,用文字温暖你的生活,愿和你努力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