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玉婷。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我们在“面对故意捣蛋,黏人的孩子父母可以怎么做?”【共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带来的12个育儿答案(6)那章节中曾经说过,当孩子出现不合适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去想想,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在传达什么感受?当你猜到或发现了,就去确认那个感受,当你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时,往往能够让孩子配合。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摘录了书中的两封书信,从中我们也许会了解到当一个孩子出现不得体的行为时,他们在想什么。
以下是来自一位母亲的信:
今天下午,我从伦敦搭火车去接孩子时,火车晚点一个小时,所以我五点四十分才到托儿所接伊娃,迟到了半个多小时。
我到托儿所时,她的状态很好,正和一个小男孩玩得很开心。但我们要离开托儿所时,她就开始……(我当时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就照实叙述了)……胡闹了。我叫她穿上外套,她却在走廊上跑来跑去,尖叫着:“不要!不要!不要!”我感觉现场完全失控了,仿佛她在我身边一直绕圈,让我头晕目眩。
当着那么多家长的面,我觉得非常尴尬。为了让我的话听起来更有作用,我告诉她,如果她再这样下去,晚上回家就不能吃布丁——当然这句话一点作用也没有。
托儿所里其他的小孩都不这样,不知道为什么伊娃今天这么任性。到了托儿所外面,她还是一样难缠,不肯上推车,不肯戴帽子,也不肯戴手套。我需要去一趟药店,她不愿让我牵手,还不停地从货架上取出东西。到了柜台,她开始大喊大叫。我努力把她抱进推车,她疯狂地扭动身子,一直尖叫。我再次感到现场失控,也觉得自己很没用,因为孩子太任性了,我完全控制不住她。
我快到家时,才想到我在托儿所光顾着帮伊娃穿上外套,把装了晚餐的购物袋遗忘在托儿所门廊了。我冲回托儿所,发现门都上锁了,当时我就崩溃了。我实在很生伊娃的气,那是我最生气的一次,因为她让我在托儿所丢尽了脸,更像个没用的家长。
回到家后,我见到先生,不禁哭了起来,我是背对伊娃站在那里抽泣。我知道这样不好,毕竟谁会在孩子面前哭泣呢?为什么我是这么糟糕的家长?
看完这封家长的来信,是不是很有熟悉的感觉?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面对这样的一封信,作者是如何回复的。
以下是作者的回信:
火车晚点整整一个小时实在太惨了,要是我的话,我也会觉得压力很大,心情沮丧又痛苦,并想到接孩子迟到有多可怕。我担心托儿所的老师可能认为,我迟到那么久是因为我不关心孩子。我也担心孩子可能会心慌。面对这些状况时,我也会很慌张,会变得很敏感易怒,急切希望一切能够顺利进行,重新回归正轨。
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没有多余的精力去顾及伊娃的感受。我也会努力让她守规矩一点,因为当下我已经没有心力静下来理解孩子的感受并想办法安抚她。
如果别人只看到孩子发脾气,我却束手无策,但看不到我们母女之间的爱与相互配合,我会觉得很丢人。对于自己一气之下放狠话威胁孩子,我也会觉得自己很糟糕。
还有,后来把购物袋遗忘在托儿所,那简直是雪上加霜,如果是我肯定承受不住。我投向了解我及爱我的人怀里时,应该也会马上哭起来。
接下来是我想象伊娃的心理状态:
嗨,妈妈。我还不会写字,连说话的能力也很有限,但如果我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会这么说:如果你能试着了解我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而不是用“胡闹”来评判我,对我会更有帮助。
在托儿所,我其实感到很不安,因为你早该来接我了,却还没到。你来的时候,我正在玩一个复杂的游戏。你告诉我,我们得马上离开,还要穿外套。我说:“不要。”但你很坚持,所以我开始尖叫,你就生气了。一开始就很不顺利。我想告诉你我为什么回答你“不要”。每次事情进展得太快,我希望慢下来时,我习惯说“不要”。我不是故意为难别人,那只是本能反应,因为我讨厌面对出乎意料的改变。你当时心烦意乱又匆忙,根本无法理解我的想法,我觉得很害怕。我害怕的时候,也生气起来。你总是想着将来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我是活在当下,我需要你和我一起活在当下,否则我会感到孤单又沮丧。
你迟到的时候,我需要你慢下来解释为什么你迟到了。接着,我需要你解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让我心里有个底。我还没学会灵活应变,所以在切换不同的情境时,我需要的过渡时间比你多。你要我突然停止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又要马上穿上外套,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我相信,如果你正在做一件复杂的工作(对我来说,游戏就是工作),突然被打断的话,你也会很沮丧。
你想让我停止做某件事时,不管是游戏,还是奔跑,我需要的是提醒。每件事我都需要一个明确的提醒,例如停止玩耍,穿上外套,坐上推车。每件事情我都需要一点时间吸收,你可以告诉我,你有什么计划,并给我机会去吸收与了解。如果你要我停止玩耍,需要五分钟前先提醒一次,并告诉我,我可能会觉得停下来很难。接着,三分钟前再提醒一次。然后,一分钟前再提醒一次。如果我们在室内,我不想穿上外套,你可以先拿着外套,等我们走到室外再穿。我很讨厌的一种情况是:在奔跑的时候突然被放上推车。当下我全身的能量无处释放,于是就变成怨气爆发出来了。
你叫我别再喊“不要”,或别再跑来跑去,大吼大叫,并告诉我再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时,那些威胁都毫无帮助。那是因为我还没学会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什么后果。那些神经回路会在适当的时机发展成熟。目前,你责备我时,我只觉得你不理解我,于是我变得更害怕、更生气,不得不一再说“不要”。我感到不知所措时,就无法安静下来。如果你能试着找出我面临的挑战,并以一种我能理解的方式告诉我,那会更有帮助。例如,你可以说:“你不开心是因为你不想停止这个有趣的游戏,对不对?”你用语言帮我把难过与恐惧表达出来时,我也会开始学习使用那些语言。这样一来,以后我更懂得如何沟通,就不会失控了。
如果你生气了,或是叫我别闹了,我只会停止沟通,开始大叫。我知道,你压力很大或很匆忙时,要你别直接对我发号施令,而是了解我的想法,那确实很难。但是,当我们有互动交流,我感受到你的关注与关爱,感觉自己获得理解时,我会感到平静,内心的激动感受就不会喷发出来,变成让人讨厌的行为。在药店的时候,如果你可以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及做什么,我其实可以帮你。但你只叫我要乖,所以我就模仿你的动作,从架上拿东西。即使你觉得你时间很紧,请你也把我纳入考虑范围。既然你能花时间责备我,为什么不能花点时间好好沟通呢?
即使你哭了,爸爸依然爱你,给你拥抱。他能够理解你把东西遗忘在托儿所的感觉,他真的很棒。那也是我需要的。在托儿所时,如果我因为必须马上停止游戏而不高兴,你可以当场给我一个拥抱,我想我们都会因此做出更好的反应。妈妈,你知道你和我会永远在一起,表面上你更在乎别人的看法,我可以理解这点,但是你从别人的角度评判自己并没有帮助。
妈妈,再过不久,我就懂得学习抵抗挫折,灵活应变,也可以用语言表达感受,而不是经常惹出麻烦。我也会学习顾及你的感受,因为我会从你顾及我的感受之中,学到该怎么做。不要担心你的教养方式好或不好。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也是我唯一想要的妈妈。
从上面孩子心理状态的描述中,我们发现,无论多大的孩子,他们需要的都是尊重和理解,与孩子共情和连结是最有效的改善孩子行为的法宝,当孩子感受好了,行为自然会有所改善。
后来这位母亲学会了放慢速度,当她着眼于当下,认真去理解孩子,开始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并以语言表达出来时,孩子的行为也变得得体了。
好了,今天就是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最后,给大家留个家庭作业:选择最近一件你跟孩子发生冲突的事情,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写一封信给你自己,也许转换了一下视角,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投递到我的邮箱分享给我哈
motongpsy@163.com
下期预告:如何用合作的方式教养孩子?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