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年度IP营打卡第15天,1246字,累计19626字】
《局外人》是我从图书馆借的书,这也许是我读得阿尔贝.加缪的第一本书,这种以平静语气叙述惊雷事件的写作手法是我第一次遇见,让我感觉很不真实,很荒谬。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都读明白了,而我又不太理解作者想深度表达什么,于是我又去翻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局外人》发表于一九四二年,是加缪发表的第一步小说,当时正值世界大战期间,作者又几乎默默无闻,但小说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是作者最为著名的作品。它之所以著名,也许是不同的读者读出了不同的解读吧!
《局外人》篇幅不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默尔索作为自由人在母亲葬礼前后的庸碌生活,第二部分也是在他过失杀人后的回顾。
正如局外人的书名一样,主人公默尔索一直处于抽离的不作为性格中,对事态充满理性冷漠。母亲在养老院病逝,服丧时不显悲痛抽烟、喝牛奶咖啡;母亲过世次日与女友看喜剧电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欢;迷迷糊糊杀了人,也不为自己做任何伸张辩护,辩护律师也几近无奈放弃。
命运仿佛无形中为他安排好了一条既定的轨迹,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车。
加缪曾在该书美国版的序言中写到:“书中的主人公被判处死刑,是因为他不会玩这种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社会的局外人,他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游荡于社会的边缘,游荡在他私人生活的郊区,孤独而淫荡”。
弄虚作假的游戏在书中反复出现。他拒绝老板的提议,不想去巴黎的办事处工作后说:“我不想扫他的兴,但我没有理由改变我的生活”,在玛丽提出要和他结婚后也是如此:“她于是指出,结婚是一件大事,我回答说:“不是。”,然而,他并不是挑衅与拒绝,而是一种确认。
在法庭上,他也一直处于抽离状态,仿佛被告是别人,本不该判处死刑的他因为他在母亲丧礼的冷漠而加重刑罚。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的《审判》,以管窥豹,略见一斑,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总有这么荒谬的事情发生。
社会认为对人和事物可以有确定无疑的看法,但他默尔索关心的却是真实。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在母亲遗体前抽烟因为违背了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而成为他过失杀人的佐证,不可饶恕。
在小说的末尾,默尔索称自己的一生“荒诞”。在字面上看,理解这部小说易如反掌,而深思则觉得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哲学意味,很慢捕捉。
我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局外人,而我为了使自己生活得容易,我假装遵守社会准则。
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弄不明白,人为什么都要去工作。但是工作可以让生活无忧,那我就去工作好了,后来按照社会时钟,该结婚生子,我就结婚生子了……记得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关于“社会时钟”有过激烈的讨论,我觉得,遵守或者不遵守都没有对错,社会如洪流,顺流而下总会显得比较简单。
逆流而上,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撑,行至人生终点,也许会成功,也许难逃“荒谬”结局,而顺应社会规则,一生碌碌,又会有多少惊喜可言?
按部就班就生活,有空神游于生活之外,这是我多年的生活节奏,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有既定程序的机器人,又像是遗落于这个陌生时空的怪物。谁的一生不是一个荒诞不羁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