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回老家,意外地发现父母新家的楼下有一口井,与我记忆里小时候住的那个大院里的井一样,已经有好多年没见过了这样的井了,莫名地有一种亲切感。
虽说是新搬的家,但却是老房子,我第一眼看到父母的家,心里是失望的,果然老姐办事不靠谱。父母年纪大了,本应选个新的小区,物业管理好些的,方便老人生活。谁知他们不声不响地买了这个旧房子,而且还是楼梯房,过两年父母年龄再大些,上下都是个问题。
虽然心里窝火,但是已经既成现实了,也不好在父母面前抱怨,先住上几年再说吧。
因为是老小区,小区内的环境并不是太好,有些脏乱,生活和出行倒是很方便。出了小区门就是公交站,小区的后面是小吃一条街,周边商场超市也很齐全。
邻里们看起来也算和睦。如果白天天气好,住在楼里的老人们习惯搬把椅子到楼下坐着晒太阳,楼下挨着外墙的地方搭建了一间简易的铁皮屋,可能是有的人家用来堆杂物的。
老人们一般都喜欢坐在铁皮屋旁边,一边唠嗑一边干着手里的活计,或是摘捡着手里的菜叶,或是收拾鱼虾,收拾完了就在水井里汲出水来清洗。
铁皮屋的旁边经常有几只悠闲的猫儿,显见得是在附近生活惯了,并不畏惧不时走过的人儿,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顾自依偎着老人取暖。还有一条大黄狗,也总是卧在老人们的旁边。猫儿、狗儿平日里和平相处,没有一点违和之感。
一来二去,老人们跟我也熟悉起来。其中有一位大娘,约莫七十来岁,头发全白了,皮肤微黑,笑起来满脸褶子,声音倒是洪亮。每次见到我,总要把我叫住聊上几句,跟旁边的人夸着这闺女长得真俊。
听老爸说这位大娘一个人住在我们楼上,只要不是生病或睡觉基本都呆在楼下,楼下人来人往,有人陪她说话,她喜欢热闹。
再后来,我发现靠墙的铁皮屋并不是用来堆放杂物的,而是其中一对老人的栖身之处。听说老人有个儿子,因为儿子结婚,他们把原先住的房子给了儿子媳妇,自己就住到这间简易的铁皮屋里了。
这间铁皮屋很小,除了能放下一张床,就再无转身的余地。两位老人白天都在室外,这要是天气好还行,如果阴天下雨怎么办?而且这房子冬天能住人吗?
刚开始知道这个情况,我是震惊的,老人的儿子媳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呀?他们自己住着楼房却让父母住铁皮屋,他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听说那条大黄狗是两位老人一直养着的,搬出来的时候儿子想留着,但大黄狗却不肯留下,跟着老人一起来到了这里。它白天就呆在铁皮屋附近并不走远,没事就卧在老人旁边忠实地守护着。铁皮屋的对面也搭建了一个简易厨房,平时两位老人就在这里煮饭,吃水用的是那口井水,厨房晚上也是临时狗窝。
我心里替老人不值,养儿不如养狗,但老人自己好像并未放在心上,每天依旧乐呵呵的。买菜、煮饭、喂狗、逗猫一样不拉,还在小屋旁种了些绿植,窗台上也有一些,虽然都是粗瓷瓦盆,但绿意盎然,为破旧的小屋增添了许多生气。
偶尔,老人的儿子会来看他们。每逢此时老人的脸上就乐开了花,忙前忙后的张罗着,给儿子弄些好吃的。然后,一家三口就在小屋外边吃着,说笑着,大黄狗也会不声不响地趴在旁边陪着。
老人的儿子我见过一次,身材微胖,看上去倒是个老实人,只是不知道怎么忍心让父母住在这里,或许有什么难言的苦衷也未可知。老人的媳妇大家都没见过,据说一次也未来过。
其实老人是占用了楼下的公共空间的,但邻里们都很宽容,没有人说三道四,毕竟谁的生活都不容易。
这个老小区的生活,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住平房的日子,我们这些孩子整天东家串西家跑的,哪哪都熟,煮饭的时候,谁家都能去蹭上两口。那时候的邻里关系多好啊,远亲都不如近邻呢。
住了一些时日后,我对这老小区的看法有所改观,这里的环境虽然差点,但是充满着烟火气,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或许对老人来说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