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点什么了,除了时间的短缺外,主要还是自己的懒惰以及缺少某种心境,虽然说境由心生,但要和自己对话总是需要一种恬淡心情的,至少可以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哪怕是半小时)没有琐事或者大事的打扰。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每一个周的周末,总是一个人躲到图书馆的样本区(那里的人少因此显得静谧)去静静品味一周的成败得失或者酸甜苦辣;工作后,与自我对话虽然仍在坚持,但已经从一周变为了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而自女儿出生后,就彻底的戒了这个习惯,可能是过于浮躁的缘故,尽管每天晚上总会有大把的时间,但就是提不起精神,或者说根本没有反思自己的动力与心情。
因此,这半年来,其实自己过的一直懵懵懂懂,即便有时脑海里会出现零星的火花,也随之会被庸俗的生活大潮而淹没。不知道自己奋斗的目标在哪里,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前行的动力在哪里,甚至现在都懒得去想这些以往会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不仅是因为工作这几年碰了太多的壁,知道了自己在社会大势面前的无能,也是因为越来越感觉“天下乌鸦一般黑”,逃离了这个苦海,又会陷入那个泥潭,普天之下没有净土,内心的选择也就没有了意义;而且成家立业后,背负的东西增加了不少,像以前那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仅会得到媳妇的抗议,孩子的哭诉,也会感受到钱包的困窘。于是只好再次陷入自怨自艾的怪圈不能自拔,噢,不是不能拔,而是不想拔了,毕竟拔出来需要勇气,也需要力气,更需要处理好带出来的泥。感觉这样忒累,因此索性不再自寻烦恼。
必须得说,上述心境是稍显消极的,细细想来这既是生活中总是被现实压迫的结果,也是长时间放松自我教育的结果,而后者的份量远超前者。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不管是那些所谓的“富二代们”,还是那些立志要当上某一代的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壁垒,当然处于最高峰的衙内们不在讨论之列。在生活中碰壁是必然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客观情势,而决定不同成就的则在于如何面对那些“碰壁”,这除了长辈的谆谆教导之外,更需要自我教育,亦即自我分析原因,自我反思不足,自我汲取教训,自我鼓劲打气。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这样的自我教育都是有用且必须的。因为耳提面命的引路人不常在,所以自我教育才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实也正是自我教育的方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面对困难、挫折、成功、失败以及看似无害实则伤人于无形的单调重复的生活时,自我教育都能发挥极大的能量,使得人们可以及时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这类似心灵鸡汤,却又比单纯充满希望的鸡汤理智,因为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的欲望,认识你的不足,认识你的需求,认识你的无奈。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你所处的环境(生活的、社会的、工作的),反思你的行为(喜怒哀乐),决定你的目标(物质的、精神的)。
一个能够自我教育的人,肯定是一个踏实的人。不会因为取得一点成绩而狂喜,亦不会因为遭受一点挫折而大悲。他明白只要自己肯努力,明天肯定比今天好;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他知道一切用来比较的标准是只能是自己,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就是成功。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大成功,不如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对点滴成绩的累积而培养自信。即便工作重复单调,也会存在可以改进之处。
一个能够自我教育的人,肯定是一个慈悲的人。因为他能明白人不是完美的天使,他通过了解自己的欲望,进而能理解他人的欲望;他通过感受自己的自私,进而能理解别人的自私。他会秉持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横加指责。他理解人性存在的光点与暗面,即便面对别人的误解,亦能宠辱不惊。
虽然总是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其实细细想来,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自己的野心、悲苦、兴奋、怒火往往只有自己感受的最清晰、最实在。故而,教化可以使人摆脱愚昧无知,但无法成为人们心灵的引导,即使是鸡汤,喝的多了,也会成为鸡肋。而唯有发自内心的自我教育才是使人得到救赎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