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今天我们来说说得失心。
很简单,得失心是影响反馈机制是否在校准状态的最重要因素。
反馈机制是一个人对事情如何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对原因如何解读从而做出了怎样的反馈。预期体现一个人对这件事的欲望,解读体现一个人对客观的理解。
而校准状态则是,两者都不要太偏离现实。
得失心影响反馈机制的方式常常是,当事情不符合预期的时候,得失心太重导致一个人不正确解读或者过分解读原因(过分解读也体现在认为引起原因的现状是不可变化的),进而导致对后续的反馈预期产生了与真实内心并不相符的过高期待,并常常也会通过尽快给出不恰当反馈并期待对方的积极回应,想以此弥补上一次没有达到预期的遗憾,而现实常常无法满足,继而一步一步恶性循环最终崩溃。
在这个影响机制里,最关键的是得失心将我们对一件事的预期有多大程度上偏离我们的真实需要。
举个利用得失心的栗子,a小姐在商场稍微看上了一条裙子,但这条裙子还是有硬伤,比如颜色不适合,长度不合适之类,按真实需求其实是不应该买的。而a小姐开发了一套对付自己的办法是,当下遵从本心不去买,但是离开了商场回家之后就开始找跟这条裙子相关的暗示,比如名人搭配图也有这条裙子噢,或者这个商场到后天是最后大减价以后就更贵了之类,以此来干扰得失心,让没有得到这条裙子突然变得如此难受,于是产生了对它偏离本心的过高需求,最终跑回商场买下了它。
想想人真是能自欺到何种程度啊。。。
那么,一旦得失心波动,影响了反馈机制,应该如何去校准呢?我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中断下一次自己给出的反馈,或者尽可能拖延反馈,等待对方遵循客观现实再主动发出行为。此时对方发出的行为最能够帮你判断现实,可能将你拉回对现实不过分解读的状态。
可是回到刚才的栗子,一个人要如何对付如此善于利用自己的自己呢?大概只能是强化觉知本身,通过理性发觉自己正在欺骗自己,从而不要刻意增加对得失心的刺激因素。当下决定的不买,就是不买了。
深夜写这个,也是醉了。。。但真正让我觉得恐慌的其实是那个栗子。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多鸡汤导师告诉你如何找自己,是不是因为大家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自欺欺人,时间久了,终于完全掩盖了我们的本心?然而我们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自欺欺人是不是本身就是得失心太重?又把自己绕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