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每个人童年的夏天都和“蝉”有过不解之缘。
幼年的暑假最爱陪表哥在夜幕笼罩时打着手电在林中摸索“知了猴”,这小小的美味,能让胆小的我无惧于农村树林里种种未知恐怖;
或在烈日下拿着罩子挨个树去捕捉“知了”;
或是在午间饭后在家中听着不知疲倦的“蝉声”睡一个饱满的午觉。
或是在老人的声声感慨“蝉生”短暂中,为童年将逝而感叹。
然而,“蝉”对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面貌呢?
寿命问题上,趴着也中枪的“蟪蛄”
大部分中国人认为蝉夏初出现夏末消亡,被赋予了“生命短暂”的含义。
庄子《逍遥游》中有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意思是,蘑菇早晨萌发傍晚就枯萎,它不知道月亮的圆缺;蟪蛄这种蝉夏初出现夏末消亡,它不知道一年还有四季。
蝉知不知春秋,不能保证,但是大多蝉的一生是经过数个乃至十多个春秋的!
现在已知的蝉大约有2500多种,大约都在2-6年左右的寿命,也有个别的品种能活到13或17年。
其实,是蝉独特的习性让我们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它们生命短暂。
作为一种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蝉的一生需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当成虫交配成功后,雌性的蝉会找到一根细嫩的枝桠,用屁股上的刺在枝桠上戳上一些小洞,蝉卵就藏在洞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一般就几天时间),幼小的若虫从洞里爬出来,掉到树枝下的地上,然后凭借本能,遁土而入,跑到树的根部,尽情的吸食树汁。
直到3年或5年,甚至13或17年之后,已经长大的若虫终于准备重见天日了,为了避开天敌,它在地面下静静的等待夜的降临。
它悄悄的钻出地面,拼命往高处爬,爬到高处休息片刻,壳从背部裂开,娇嫩的蝉小心的爬了出来,迎着风舒展开翅膀,这才是我们所熟知的“知了”。
接下来,就是下一个轮回了,成年蝉会在繁衍的本能下,在酷夏扯着嗓子嘶鸣,交配之后不久就会死掉,待到初秋的时候,就彻底销声匿迹。
所以说,我们见到的只是蝉的“蝉”生长河中最后一个阶段,而它漫长的青春成长史都在泥土之下而不为人知。
人与“蝉”
蝉的若虫,俗称“知了猴”,是不可多得的农家美味。
虽然辛辛苦苦蛰伏这么多年,在振翅高飞前就被捕食有些残忍,但是蝉作为食物链中位置较低的一员,可参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很多生物都可以称为它的天敌,人类自然也不例外。
小时候,常常结伴打着手电筒到树林间去摸索刚出洞的若虫,也就是“知了猴”。只为解解嘴馋。
蝉体含营养物质丰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约7%,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可称其为当今食品中的“蛋白王”。
但是由于环境污染,很多地方的蝉重金属含量超标,要谨慎食用哦~
蝉羽化蜕变后留下的壳,亦称蝉蜕,可以入药。
《本草纲目》:“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传统中医认为,蝉蜕具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的作用。
很多人小时候都会不顾炎热的在林中寻觅蝉蜕,用长棍敲下后,卖给药材商,换取一点零花钱。
此外,“蝉”还有丰富的人文意喻。
除了常被用来感慨生命短暂,不知春秋以外。
蝉还是高洁的代名词。因为蝉从土中钻出,退壳后却一尘不染,故而一度被古人视为“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德行的代表,
它餐风饮露,被认为不食人间烟火,被称为“高洁之士”。
中国古代许多人都喜欢随身佩戴玉蝉配饰,来表达自己的情趣与志向。
那年那蝉那夏天
立秋以后,虽说还有“秋老虎”虎视眈眈,热浪不减。
但是“蝉”声随盛夏渐息,“蝉”生也走到了旅途末尾。
没人知道它在土里是否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就毅然去往“人间”。
就开始了破土、被猎杀、蜕变、振翅、嘶鸣、繁衍、死亡的历程。
我们的一个普通的夏天,是它一生的“兵荒马乱”,也是它一生中仅有的有色华年。
一只蝉?不,是一个夏天。
作者 | 轻功水上漂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 李时珍.《本草纲目》[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 王晓琳.汉代玉蝉文化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3] 17年蝉与自然界的质数原理.生命世界[J].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