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和拴五色丝线等,已成为市民节日里的重要活动。昔日南阳有首民谣:“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叫端午,因时近夏至,“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故又称端阳节、天中节或地腊节。那老南阳普遍流行的传统端午习俗你还记得几个呢?
端午节的来历可算是众说纷纭,端午的习俗就更多了,在我们南阳,现在端午的习俗主要有:插艾叶,煮鸡蛋,吃粽子,佩香囊,带五色线等。
插艾叶辟邪保健
老南阳过端午,有自己的讲究。“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前,大人势必会采回一把艾回来。拿出几支来,分插在门楣二边。这是风俗,据说,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可保身体健康。人们一直相信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会有许多利用菖蒲、艾蒿辟邪保健的习俗。
吃大蒜、鸡蛋
在我们南阳,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鸡蛋,咸鸭蛋。同粽子一样,鸡蛋、咸鸭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早晨孩子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鸡蛋送到孩子嘴边。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蛋一方面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则是改善生活。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过去香囊是用干蒜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这些香囊不仅香味持久,消除汗味和体臭味,而且能驱走身边的害虫,消除疾病,清爽精神。不过,近年来,香囊的制作就很精巧了,很少有用干蒜头做的那种单一形状,材料更加精致,式样也日益翻新,不仅有十二生肖等各种图案,还有奥运福娃等时代气息浓厚的各色样式,真让人眼花缭乱。
戴五色线驱邪避凶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五色线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涂抹雄黄
南阳人过端午必备雄黄酒和端午插艾一样,都是从遥远的传说中演化而来。不过,南阳人涂抹雄黄酒,除了记着《白蛇传》中那个挑拨许仙,让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导致这位蛇仙现了原形,一对美满的婚姻遭到破坏的老法海这层意思外,另一层意思是,通过涂抹雄黄酒,预防温疫、脑炎等病菌的侵袭,达到百病不入的效果。
河里洗澡
“兄弟,老表,白河洗澡。洗里白,上不来,洗里黑,气得哭。”这是南阳官庄、新野、邓州一带流传的童谣。每逢端午节,沿白河两岸的南阳人,大清早便纷纷赶到白河,洗河水澡,至今仍然如是。传说河里洗澡可以耳聪目明,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因为屈原是在汩罗河里以身殉国的,所以,南阳人就以此方式表示对他的凭吊和悼念。
端午,又称送时节。在新野、邓州、唐河一带,凡新嫁姑娘之娘家,端午节前要给男方送草帽、雨伞、扇子,凉席等,称作“送时节”,以示亲家对新女婿的关爱之意,此习俗至今,偶有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