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 物理包含力、热、光、电以及声五个方面。咱们试着复习复习光学,重点回顾一下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当折射光线穿出这种介质时,会再一次发生折射。上图左图可视为第一次折射,右图可视为第二次折射。
好了,复习到此为止。
实际上,我只是借助物理学中的光学现象来论证“文学(习作/作文)从哪里来、怎么样、到哪里去”。
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文学(习作/作文)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最近我在其他场合基本认可前半句即文学来源于生活,而早些年我非常认可前半句,还曾专门写过题为《非诗意生活》的文章并进行了简单陈述,不过那篇文章重点讨论的是雷蒙德·卡佛,确切地说是读完雷蒙德·卡佛的《大教堂》后的一点感想。可是我从未认可后半句即文学高于生活。我现在是整句话都不认可了。
下面,我将试着推翻这一近似公理的写作金句,我将通过简单论述为大家揭开一个甚少有人明白过的真相:
文学(习作/作文)既不来源于生活也不高于生活。
我做这种尝试,不单是因为这一说法其根本上就是错误的,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它会给听者(作者)带来危害。老师也好,文学前辈们也好,只会不加思考地告知听众“文学(习作/作文)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而从不会为他们进行分解。学习者本身就被写作搞得大伤脑筋了,老师们再告诉他们“文学(习作/作文)高于生活”,无异于又给他们增加了更难对付的难题,先还只是不知道怎样写作,现在又加上了不知道怎样高于生活。
所以我说,做老师的,千万不要随意好为人师,况且传递的信息还不正确。老师说的每句话最好都是经过检验的相对真理。我们将现在的老师分为三类:不作为的老师;不明所以而乱作为的老师;有正进性作为的老师。若说对学生的帮助,不作为的老师肯定没有多大的帮助;若说对学生的危害,不明所以而乱作为的老师的危害性就远大于不作为的老师了。就以写作为例,老师不懂却乱讲,则会将学生带到错误的路上;老师不懂干脆不讲,学生顶多也就不会写,但他们如果真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会通过其他途径掌握的。
我先用反证法。假设文学(习作/作文)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那么——
1.无论写还是不写,文学(习作/作文)就在那里,就在生活中;
2.读者不用读文学(习作/作文),直接读生活就可以了;
3.根本不会有著作权、版权等说法,一切都属于生活;
4.不需要作者,只需要一面镜子,甚至镜子也不需要,生活本身既是宏大的文本又是反射一切的镜子;
5.不需要写作,因为不需要作者。
6.文学(习作/作文)高于生活,就能量化,就可标注;
7.文学(习作/作文)高于生活,就有超出生活的部分存在;
8.文学(习作/作文)高于生活,超出生活的部分也就不属于生活了;
9.文学(习作/作文)由人完成,因此但凡写作之人也就超出生活范围了;
10.文学(习作/作文)由人完成,人却属于生活,人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中,若文学高于生活,则由非人完成。
综上10种矛盾之处,文学(习作/作文)并不来源于生活,至少并不直接来源于生活;文学(习作/作文)并不高于生活,它还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实际上,生活这个大舞台,每时每刻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悲喜剧,远比文学(习作/作文)精彩万分。但凡头脑清醒的作家们都知道,写作永远写不过生活,只是以前新闻不够发达,很多新鲜离奇的事儿只被少数人知道,大众并不知道,所以一些文学作品才让读者感到惊奇;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你能想到的,生活中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你不能想到的,生活中也存在着,或将存在着,并且你总能够知道,而这正是让作家朋友们最绝望的存在。
那么,文学(习作/作文)到底从哪里来、怎么样、到哪里去?
我们还是回到一开头复习的“光的折射”上面。假设“光”就是被写作者刻意选择的那部分生活,这束光本身就存在,这束光仍属于整个光源(整个生活),那么,里面提到的另一种介质(玻璃)实际上就是写作的主体——人。光可以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回到原介质中,折射光则进入另一种介质,并且很有可能从另一端穿出来再次折射。
这一过程作可以这样的转化理解:生活作用于写作者,若写作者不做任何回应,好比光的反射,写作者只充当了平面镜的角色,这一部分生活(这一束光/这一刺激)对写作者没有产生任何作用,也就谈不上写作了,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文学(习作/作文)了;若写作者做出回应,截取(选择/吸收)部分生活,这就好比进入介质的那一部分光线,因为介质(即写作者)的作用,光线产生折射,实际上当光线射入介质还会吸收部分光线,相当于对这束光做了吸附性加工和过滤性处理,就好比写作者对材料进行剪裁(文学创造),而等光线再次穿出时,已经不是原来的那束光了,这束光早已经被介质(写作者)做了加工并且融进了介质(写作者)的元素,着上了写作者极具个性化的色彩。
好了,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文学(习作/作文)并非直接来源于生活,而是生活作用于写作主体(写作者)后的折射。
这里面最值得关注的是“介质”,即写作者。
生活只是生活,永远只是生活;文学(习作/作文)之所以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万象丛生,主要是因为它着上了极具个性的一个个独立写作主体的个性化色彩。未着上写作主体极具个性化的色彩或者着色不够,也就不能成其为文学(习作/作文)了,至少不能成其为优秀的文学(习作/作文)。
因为穿过介质(例如玻璃)的那束光尽管不再是原来进入介质的那束光了,但它仍然是光。这就好比生活作用于写作主体,写作主体做出回应,对生活进行拣选、过滤、剪裁、打散、重组、着色,但它还是生活,并不比生活多一点,自然也就谈不上高一点了。
换句话说,文学(习作/作文)还是生活,只不过是经过写作主体融化并重铸后的生活。
生活广阔无边,包罗万象,近乎老子口中的“道”,经过写作主体融化并重铸的生活只不过更聚焦,更有针对性而已。
因此,文学(习作/作文)永远属于生活,小于生活,低于生活。